最近有个新闻很火:
河北女孩王心仪以707分的成绩考入北大家庭贫困的她写文“感谢贫穷”
简单点说就是:王心仪感谢贫穷让她拥有很多。家庭的贫困是暂时的,努力的幸福才是长久的。
而有人,似乎并不是很认可。引起轩然大波。此文只想评判女生的文章,并不对自媒体做过多评价。
▽▽▽
最朴实的语言来自农村的她
她的文章这样写道: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感谢贫穷,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让我能够零距离地接触自然的美丽与奇妙,享受这上天的恩惠和祝福,我是土地的儿女,也深深地爱恋着脚下坚实而质朴的黄土地;我从卑微处走来,亦从卑微之处涉取生命的养分。
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来自真理与智慧的光阴,终于透过心灵中深深地雾霾,照亮了我幼稚而懵懂的心,贫穷可能动摇许多新年,却让我更加执着地相信,知识的力量。
总结一下观点:贫穷非常痛苦、给自身限制很大。但给我满足,我觉得和农村、自然打交道很幸福。贫穷让我知道知识的力量。
我想了一下,从一个学生身上看见这样的话很是朴实。也可以说是知足常乐。我想之所以会引起这样的轩然大波还是因为,她觉得她的农村低保生活也有乐趣。因为在大众的眼里,穷,就是一种病。
这话要是在前代社会说更恰当。这里引用现代性物欲与释放的话:现代社会与所有前现代社会的根本区别之一是,现代社会把人的物质贪欲视为进步的动力和创新的源泉,而所有的前现代社会都把人的物质贪欲视为洪水猛兽。
最淳朴的想法,来自最基础阶层
我想她的想法或许和她的教育环境有关系。
王心仪妈妈说,非常感谢社会对我们这个家庭的关照,只要是自己家庭所能负担的,绝对不会向别人请求自助,我们一家人省吃俭用,辛苦一点也没什么,一家人只要平平安安在一起就是我最大的心愿,钱还是去帮助比我们更需要帮助的人吧。
妈妈从小教育她要好好努力,将来有能力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回报国家和社会。妈妈的朴实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人的心。
这段内容摘自某公共号,其中自然也是有一些特殊的意味。非常共产。
她的妈妈想必给她影响很深刻。劳动人民最大的特质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反感不劳而获,同时坚信努力可以有收获。对于农民来说,努力就像种地,春天播下种子,日夜劳作,秋天收获就行。
知识改命
文章写道:
我来自一个普通但对教育与知识充满执念的家庭。母亲说过,这是一条通向更广阔世界的路。从那时起,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便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中。
母亲早早的教我开始背诗算数,以至于我一岁时就能够背下很多唐诗。来自真理与智慧的光明,终于透过心灵中深深的雾霭,照亮了我幼稚而又懵懂的心。贫穷可能动摇很多信念,却让我更加执着的相信知识的力量。女主最幸福的一点是家庭对于教育的重视,这是很多农村家庭不曾有的。她妈妈正是知道贫穷的可怕,所以知道教育的重要!对于贫穷的人来说,只有教育可以改变自己的家庭。
但这篇文章在知乎和一些论坛被人反对。知乎上高赞写道:感谢贫穷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正确想法是贫穷无法磨灭人性美好,而不是贫穷造就美好。
但我想这位女生的文章,很多人并未看过。
同样也是太多人知道,这个社会家境给自身带来的局限了。生活的压力实在太大。除了少数高薪行业,大多数人的收入是买不起房子的。
看见感谢贫穷,不少人第一时间应该是这样的想法
真的是感谢贫穷吗?
确实,如果单纯看感谢贫穷,都会十分反感,但如果深入看文章,其实也有不一样的视角。
物质的匮乏带来的不外是两种结果:一个是精神的极度贫瘠,另一个是精神的极度充盈。而我,选择后者。
感谢贫穷,你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你让我和玩具、零食、游戏彻底绝缘,却同时让我拥抱到了更美好的世界。
同样,作为农村的她并未经历过职场,所见所闻也大都是书本所说。书上的内容大多更注重精神的充盈,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乃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为内圣即“立德”。或许女生并未想过立德,但精神的极度充盈,乃是受到“圣人之德”影响。从她报考的专业文学系可以看出她的想法。
我想发布此文的新媒体公共号是值得人深思的。所谓的美好其实依然掩盖不过痛苦,我们非要在乎一具完美的皮囊,却不知皮囊早已不听自己的使唤了。
我认为:贫穷本身并不应该被通过任何光辉去刻意掩盖。精神的富足和贫穷也并无关联。
我查询了国外大约十名哲学家的出生,很遗憾的是:只有一名叫加缪的出生贫困。其余都是中产阶级(律师、贵族、牧师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了。这些,我并不认为一个考取北大的女孩不会想到。
但女孩的文章最后写道:贫穷赋予我希望和力量!
我想,这句话的更多的含义是:她不想被贫困所束缚住,她拼命的从贫困的生活中去发现一些闪光点,想挣脱贫困对她自身的影响,这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很佩服她的勇气,选择文学系。不过,未来能否有成就谁也不知道。
若她如果有一天成功。那我们又怎样评判今天她的文章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