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自己的阅读之路,最初是小学时,爸爸给我买的两本作文书,那时家里经济很拮据,但是只要我提出来买学习用品,爸爸总会顺我的意,后来其中一本作文书被村里的哥哥姐姐流转着借丢了,我还难过了一阵,下定决心以后书不能随随便便借出去了。初中时,郭敬明和韩寒的书特别流行,读《梦里花落知多少》,特别羡慕林岚和顾小北的大学生活,以及围绕他们身边的一帮朋友,也好希望以后工作也能碰到像陆叙那样既帅又成熟的男人,最后的结局十分令我意难平。另外,我还买了一本韩寒的《三重门》,然而并没有完整地看下来,只是对书中幽默风趣的句子感兴趣。高中也没怎么看闲书,当时学校整个风气提倡课业为重,高一的某个晚上我因为晚自习期间看一本文学杂志,被趴在窗户上盯梢的班主任逮个正着,书被上交。高二为了看《围城》,被班主任抓到,又被收走了,我后来还理直气壮地去办公室又了回来。
最密集读闲书的时间是大一,那时候很迷茫,有些老师的课实在是听不进去,刚好用的是oppo手机,里面装有iReader软件,有好些免费的电子书,《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这本书在一定时期内督促我多读书。后来又读了刘同的《谁的青春不迷茫》,接着是《因为有梦,所以远方》,这本书读的我热血沸腾,因为是第一次读到这么鲜活又励志又让人停不下来熬夜也要看完的书。iReader又系统推荐了其他很多好书,《活着》、潇洒姐的《三观易碎》,《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等等。
再后来到了大三,临近毕业,爸爸生病,压力很大。这时候工具书看的就比较多了。读完潇洒姐的书,接触到到时间管理,顺藤摸瓜到了《奇特的一生》,《少有人走过的路》,李笑来的《把时间当朋友》,后来下载得到APP,在里面买的知识专栏,也都是工具书,很少有闲情逸致翻看闲书。
回想这一路来的阅读之路,很难说出是具体哪一个确切的作者给我以启蒙。但每个作者在我人生的特定时间都起到了帮助作用。我喜欢那些能击中人心的文字,在失意时,给我以慰藉。在懈怠时,提醒我继续向前。
我现在这个阶段,专业课考试的书都看不完,更是很少有时间碰触其他的书。 我想我需要读些其他的东西来调剂一下,那些激动人心的文字,好久没有遇到过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