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书,买唱片有一个习惯就是在不了解其内容的情况下会根据封面的设计,美观来决定是否购买。前些日子逛书店时看到一本叫木屋之色的书,封面非常的漂亮,一片葱郁的树林里矗立着一座小木屋,与世隔绝,清新脱俗,是我憧憬过的生活方式,木屋的质感也给我这个复古迷带来巨大的诱惑,虽然没有试看本,但是从侧面能够看出内容大概是由大量图片加文字组成,里面的美图肯定少不了,当即决定购买回家。

抽了一个闲暇的周末,几乎一口气把整本书看完,大呼过瘾。内容着实让我着迷,几乎每一个房屋的设计都令我惊叹,惊叹于他们能够把一个住所完全和大自然与人情相融合,每一个木屋都是他们精心策划、设计并且自己动手建起来的,每一个木屋都拥有他们自己的故事。在我的眼里这不单单只是一个供人居住的空间,而是一个乌托邦,而他们这群"乌托邦人"就生活在这令人无限遐想的森林乌托邦里,实在是羡煞旁人。

整本书是由作者与朋友买下了一块林地并决定在林地建立木屋为起点,他们把那里称之为"比弗溪"。他们在偌大的森林里偶遇并邀请漂流客参加派对,共同享用美酒佳肴,来到木屋的每一个人都必须付出一份力,尽到应尽的责任,明确的分工,致使他们把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构建成了聚居群落,并建立了"比弗溪学校",迎来了世界各地学员,有未成年的少年,也有年过古稀的老人,这个地方并没有门槛,只要你心地善良,踏实做事,向往这种生活,便会受到邀请入住并教授其建筑技术。接着作者便建立了"木屋之色"网站,世界各地的木屋爱好者都在上面分享着自己的木屋,本书中的十个故事也就是来自他们的分享,每一个故事你都会发现他们是如此的"随性","随性"的让人羡慕,想到什么便做什么,接着又是那么的令人感叹和感动。书里有那么一句话:"从憧憬迈向现实并非难事,首先要做的是寻找灵感"。

我一直都很叹服欧美人的手工能力,感觉他们每一个人都能靠自己创作建造出一些你只能用买想到的东西,这点不难从一些欧美剧、电影里面看到,大部分人他们都能通过自己购买、收集的材料并制作为家具、工具甚至建造房子等等。这或许是生活环境和文化差异的原因,促使他们能自己动手源自于他们对过程中的"折腾"乐此不彼,也能够最直接的达到自己想要样子,毕竟最了解你的人肯定就是你自己。

再回到现实生活中来,房子早已成为当今社会离不开的话题。房价、房贷、房奴、限购、摇号,这些真实的标签贴的人满身都是,一次又一次的鞭打着你,但你还不得不忍受他,并且一定要拥有他。现如今的房子在我看来就是一个矛盾体的存在,即使他已成为每个人心里的一条准则。一块块不毛之地变为高楼林立,却依然满足不了人们的居住,供不应求便不断抬高房价,能拥有自己的家越来越困难。习惯了城市里的灯红酒绿,很难再适应森林里的孤寂,让人回到偏远的地方建造一个房屋居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现在的生活越来越方便,间接的让人变得越来越懒惰,一个手机可以解决一半以上的事情,让你在没有信号的山林里待半天可能都很难,对手机已经有了很大的依赖性。但也不乏有那么部分人想回归大自然,想做"陶渊明"。我爸就是那么个人,现在正在我们乡下老家请了人帮忙修建房子,前几天还在给我看房子的设计图,问我能不能帮他改一下。他就特别不喜欢大城市,他就喜欢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地方,每天钓下鱼,种下菜,饭后散散步,他觉得这样过就挺好的,自己有车想要回城市也很方便,包括他身边的一些朋友,也打算和他一起修建房屋,在乡下生活。

或许现在的年轻人暂时还没有那种归隐山林,拥抱自然的概念,在心里居住的还是无限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对物质生活的向往。要经过慢慢的人生磨砺,体验后,拥有成熟的心智才会放下一切吧。最后引用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一个人在物质世界陷的越深,看到大自然时就会觉得越壮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