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导演的新作《芳华》,通过发生在文革末期的一支部队文工团中的一系列故事,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几个人物的命运呈现给观众。故事是根据严歌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何小萍自幼缺乏父爱,一直受人欺负。来到文工团后,还是被人瞧不起的对象。在感慨社会对她不公的时候,似乎也有她自身的原因。
比如她因为家境匮乏,所以来部队以前很少有机会洗澡,每次都是自己烧水搽搽身子了事。来部队之后洗澡是不收费的,而她又的确很享受洗澡的快乐。加上舞蹈演员每天练功出汗量很大,不可能不洗澡。
剧中同伴对她的歧视主要是因为她身上有味道,大家似乎是嫌弃她出汗量大,所以体味大。这个情节有些说不过去,何小萍不可能在能够免费洗澡,又从事大量出汗的运动的情况下不经常洗澡。
但剧中也没有说明别人嫌弃她是因为狐臭等疾病,不知道小说中到底是怎么描述她的体味问题的。可是她的悲剧命运又和体味关系很大,因为小时候被人瞧不起的原因是亲生父亲在文革中坐牢,母亲改嫁后,她在继父家里受到的歧视,和体味没什么关系。而入伍后她受到的歧视是因为体味而来的,又和她幼时的经历没什么关系。
何小萍还有一件被舍友反感的事。刚到部队,自己的军装还没有发下来,她很想穿着军装照张相给坐牢的父亲寄去。因为父亲离开的时候,她才六岁,她特别想让父亲看到自己现在的样子。
这个愿望没有什么不可见人的,穿军装照相是个正当要求。何况如果能够忍耐一下的话,最多两周后她就可以穿着自己的军装照相了。问题就在于何小萍乘舍友不在的时候,悄悄穿着人家的衣服出去照相了。
当这件事穿帮了的时候,她为什么就要撒谎隐瞒呢?如果她主动承认自己在没有征得舍友同意的情况下穿了舍友的衣服,只是去照了张相,衣服并没有任何损坏。大大方方地道歉,同时说明自己迫切想照张军装相片的原因,舍友也不会将她当做一个偷盗的小人看待了。
这两个何小萍受歧视受排挤的原因看起来都有些站不住脚,但就因为被人看不起,她在文工团中就逐渐被边缘化了,失去了上台跳舞的机会,被安排在服装组工作。
一次演出前,主角突然受伤,因为她练过这段舞蹈,队长安排她顶替上场。这是一次绝佳的翻身机会,表现好了,至少能够恢复正常的舞蹈演员身份。可是何小萍居然就编造了自己高原反应,正在发烧的理由,不服从队长的安排。
编剧这样安排的理由应该是明确的,何小萍觉得自己平时被同伴欺负,对这个团队缺乏认同感和亲切感。当团队遇到困难需要她出面救急的时候,她就固执地想报复这个给自己带来伤害的团队。
她的装病行为被政委识破了,这个老奸巨猾的政客狠狠地教训了何小萍。政委将何小萍带到舞台上,对台下的观众说:“我们这位战士正在发着高烧,但是为了给英雄的骑兵部队演出,她会带病上台,如果在表演中出现什么失误,请观众谅解”。当观众喊出“向何小萍同志学习”的口号时,何小萍已经像被打了鸡血一样,亢奋起来了,她真的以为自己是个英雄。
英雄当然能够解救危机。可演出结束后,政委马上对全团宣布:何小萍被调动到野战医院锻炼。
这一段对政委的政治手腕的描写,非常准确地呈现了部队政工干部的工作方法,胆敢违抗命令的人,一定会马上受到惩罚。政委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让何小萍心甘情愿地解救了团队危机,然后马上杀鸡儆猴,既解决了演出危机,又宣示了权力的不可侵犯。
可是一个渺小的个人的命运就此改变了。何小萍所在的野战救护队参加了中越自卫反击战的救护工作,战争的残酷刺激着她脆弱的心灵。在救护一位被烧得面目全非,年仅16岁的伤员时,何小萍用自己的身体替伤员遮挡被炮弹震落的房梁。她真的成了英雄,但她的精神却完全崩溃了。何小萍成了精神病人,幸运的是,编剧让她在观看文工团表演自己当年排练的舞蹈时,恢复了记忆。
之后的何小萍就普普通通了,最有意义的事情是她在战争结束后的1995年,遇到了同样被命运捉弄得很惨的好人刘峰,最后和刘峰平淡而知足地生活在一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