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延续几千年,一直没有出现断层,这得益于中国人共同使用的一种文化符号——汉字。
说起汉字的起源,很多人立刻想到古老的甲骨文,其实中国文字的历史可能久远得多。据《说文》《淮南子》等古籍记载,早在黄帝时期,史官仓颉就从鸟兽足迹受到启发,创造了文字,这就是“仓颉造字”的传说。

他是语言学家,创造了一个汉字,没想到引起公愤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汉字也越来越多,到了民国时期的1933年,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刘半农编撰《标准国音中小字典》时,收录的汉字已达到9000多个,而20年后的1953年,通行版《新华字典》首次出版,如今已收录汉字1万多个,说明汉字仍在扩展之中。
在刘半农编撰的字典里,包含了他本人新造的两个汉字:“她”和“它”。其中一个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以前都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比如中学课本里的《一件小事》,写到一个“老女人”被人力车撞倒,用的人称代词全是“伊”,感觉是不是很别扭?
其实民国时候,不管是指代人还是动物、物品,用的几乎全是“他”这个字,用起来不太方便。刘半农从英文当中的“he”“she”“it”得到启发,创造“她”字作为女性代词,而“它”代表动物、物品。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创举,因为确实更方便了。

为什么“她”一开始不被接受?
但民国时代是一个人文思潮蓬勃发展的时代,男女平等已是共识,一些女性认为刘半农创造这个“她”字,是对所有女性的歧视,主要理由是两点:
第一、为什么把“他”保留给男人用,而让女人去用这个新词“她”。
第二、一般以“女”字为偏旁的大都不是好字,比如“奸”“妒”“妖”“奴”“妓”等等。
于是,女性代表展开了对刘半农的批判,长达3年时间。其中既有理性的批评,也有非理性的谩骂,搞得刘半农那段时间惶惶不安。

风口浪尖的刘半农,等来了风平浪静
说起这个刘半农,其实只有初中学历,但他自学成才、学贯中西,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26岁就被蔡元培聘任为北大教授,可谓少年得志,但这件事让他深感困惑,在那3年时间里,他都不敢独自上街,唯恐遭到激进女权主义者的围攻。
其实刘半农的心里很冤,因为大家想想, “女”字本身就是一个偏旁,而“男”不是偏旁,所以刘半农把“他”留给男人,而创造个“她”给女人,也是很正常的,并无任何歧视女性的意思。
另外,谁说“女”字作为偏旁的都是坏字眼呢?“好”“妙”都是好得没法再好的字眼了吧,而“妈”、“娘”不是最亲切的字眼吗?

但是,面对汹涌的舆情,刘半农根本没法解释,只能抱着“惹不起、躲得起”的态度,尽量少出门。
好在当时的教育部门支持了刘半农,将“她”“它”两个字都收入《国音常用字汇》,以官方形式确定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平静下来,开始使用“她”这个字,渐渐形成了习惯,发现确实比以前只用“他”的时候方便,所以这个字流传到现在,人人都在用。

小结
由此可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任何一点小小的改进都是很不容易的,在此也向所有的开拓者、先驱者们表达我们的敬意!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公众号“史小狐”,感谢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