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今天我们讲《论语》《子罕》篇第四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是我在领导力的课堂上,引用最多的一段话。这一段古人讲起来叫做子绝四,就是孔子四戒。孔子有四件事他是杜绝的,他认为这四个事,会给个人和组织带来很大的伤害。
毋意——就是别瞎猜,别推测;毋必——就是不要武断,不是说什么事我说要做到就必须得做到,这是作为领导非常危险的一件事。如果一个组织都以领导为马首是瞻,领导说要做到的事就一定 要做到,再很多人看来这叫做有执行力,我宁肯有错误的执行力也不要一个没有执行力的队伍,这种方向会把一个队伍带向深渊。因为领导的主观意志变成了整个公司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非常危险和恐怖的事;毋固——不要固执,有的事你知道了新的信息,你该改变、该认错,你需要做出来;毋我——不要主观,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古人还经常会讲说意必固我这四个字,把这四个字提炼出来,就是孔子要杜绝的东西。
这里边跟今天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你就会发现,有一个次叫推理阶梯。意就是推理阶梯,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有没有曾经被别人推理过的经历,就是你人生当中被委屈了,别人认为是这样,然后看到一个端倪,就猜测到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当你被推理的时候,你有什么样的心情呢?我相信很多人会觉得委屈、难过、愤怒、生气等等。那么接下来再问问大家,你们有没有推理过别人?大把我们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变糟糕,我们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变糟糕,我们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变糟糕,我们和上级的关系变糟糕,其实大量的引起人际关系矛盾的都是因为人们用推理来替代了沟通。
为什么不愿意沟通二愿意推理呢?因为沟通会带来尴尬,会把这个事摊开了讲,觉得算了咱们还是不要说了,我们心知肚明就好了。这种心知肚明其实是一种放弃的动作,所以“意”主观的这种臆测,推理阶梯,是对一个组织氛围最大的伤害。因此孔子在2500年前就提出来说不要瞎猜。
然后毋必,就是我再我们公司里边,经常会跟我们的团队成员讲说你们要允许我在会议上发言,如果你们把我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贯彻下去的话那我就不敢发言了。因为我要创意,创意就可能会犯错,犯错之后只要是老板讲的话就一定要做到,那你想这个公司得疯成什么样?为了老板讲的这句话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在所不惜。因为领导所说的每句话都要言出必行,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这不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可以讨论、可以纷争、然后再决策。心理学里面甚至曾经做过一个测试,同样一个复杂的问题给到两个不同的组。其中一个组大家来自同一个地区,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然后有着共同的观点,另一个组里边是来自不同的文化区域,大家的出发点就不一样,然后产生大量的争论,然后最后看大家决策的科学程度。结果表明有争论一组的决策科学程度远远高于没有争论的那一组。没有争论的那一组经常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还有一个实验是发生在投资俱乐部里边,有的投资俱乐部是朋友组成的,后来就有人研究了大量的投资俱乐部,发现凡是由朋友们组成的投资俱乐部的业绩都很糟糕。原因就是大家都很熟,大家混在一起互相给面子,你提了个消息,我相信你就去买,然后最后导致投资的业绩很差。而由陌生人组成的俱乐部,有人说一个公司很好,其他人说我要调查 一下,然后去找那个数据,最后吵架,你那个不行我这个行,然后不断地通过这样的斗争,通过这样的沟通辩论,使得最后的投资结果才能呈现。所以孔子讲毋意、毋必。
毋固不要固执己见。你前两个只要不坚持,你就基本上不会固执己见。然后更不会以自我为中心。
孔子能够做到这点,是因为孔子相信实事求是,是因为孔子接受不确定性的发生。你知道人生当中接受不确定性的发生才是人生进步最快的速度。而如果一个说所有的事最好就是能按照我所想的那个节点一个一个的发生最后达到我想要的那个目标,你的想象力往往跟不上孔子的成长速度。就因为你是确定性的进步,而他是不确定性的进步。所以我们得知道,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确定性。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和不确定性共舞、我们不能够信任他人,我们周围的人都是只能成为我们的工具和延伸,那你所作所为就一定是意、必、固、我。如果你能放开放松 一点,你相信别人也能够像你一样好,相信别人也会认真负责,相信周围的人也是好人,也能够对这个世界负责,那么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才能做得到。所以说这四个字简单,要做到真的是相当难的一件事,希望大家能够记得住,这是一句非常好的一句话。
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今天我们讲《论语》第十二章《颜渊》篇的第一章。
《颜渊》篇里面大部分都是孔子和学生之间的问答,就是学生向他请教很多的问题,第一个登场的就是颜回。颜回问什么是“仁”。孔子在回答学生提问的时候,都是因人而异的,每一个人不同性情、秉性、经历,他给的答案都不一样,孔子在这跟颜渊说的是关于仁的一个非常高级的定义,叫做“克己复礼为仁”。我们小时候觉得克己复礼是一个很虚伪的事情。但是如果你现在更深刻的理解了我们的大脑,你就会知道克己复礼就是一个人更加像一个人的过程。什么意思呢?我们讲过一本书叫做《怪诞脑科学》,这里边讲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刻录机,就是一个半成品,我们的大脑实在不断进化过程中不断拼凑而成的一个差不多能用的一个东西。这个设备具有特别多的bug,有很多不好用的地方,比如说我们容易冲动;比如说我们 有强烈的欲望,无法抑制;然后比如说我们想问题的时候更多的去想负面的问题,更多的去想威胁,想恐慌;还比如我们对他人的行为会有推理,会有简单的归纳,总之我们的大脑经常会犯很多的错误。而这个错误如果我们不加克制,你就会发现我们在生活当中一遇到矛盾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自我保护,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怎么让自己更安全,所以全部都是由这个焦虑的大脑,主导着你的生活,那样的画,你就生活得更像一个原始人,也就是说你体内动物性的特征就更加的明显。
什么叫克己复礼,就是管好你能够管好你的大脑。就是孔子所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你不要任凭你的大脑做出决定,你就立刻去做事。这中间能够听一下能够思考一下,这里边的礼到底是什么?克己复礼,礼的作用是保护我们,给我们做出了相应的保护和规定这时候你就更接近仁的状态。
接下来这句话说得很强烈,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王蒙先生写的书就叫《天下归仁》,就是用的这个成语。这句话说得是不是有点大呢?就是你一个人这一天你能够克己复礼,全天下的人就都能够回归这个仁德的境界,这怎么可能呢?事实上就是你要知道,烦恼是由我们自己内心生的,我们眼中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就是我们内心的投射,所以你要希望整个世界变好,不是一个一个地去改变你的世界当中的每一个人,而是去改变你自己的心境,当你自己能够克己复礼的时候,整个天下就复归于仁爱的境界。这里边有一个印证,我们讲过一本非常重要的书《思辨与立场》是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西方人研究批判性思维,研究到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他说如果你在社会当中还感受到有烦恼,那么一定是你的思维方式错了。你看这两句同样绝对的话,一个是东方的哲学家讲的,一个是西方的思想家讲的,最终的结论是一样的,就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就是你只要能够把你自己的内心管好,你的内心就发生了改变,你看待这个世界的方法就发生了改变,所以你就能感受天下归仁的这种感觉。这里边要强调的就是仁不是一种秩序,有很多人反对这句话说你变好了,别人是坏人怎么办?那个人照样干坏事,难道你能够虚伪地讲这就是天下归仁吗?仁不是指秩序,是指个人修养的境界。所以天下归仁不代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合理的事情,不代表这个世界一切东西都是完美的,而在于你自己的那个世界发生了改变,你看待虽有有点混乱有点不合理的世界的看法不一样了,你的内心一下子变得宁静而接纳了,这就叫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是向内用力的,是说我们向内世界的,所以孔子永远都是君子思不出其位的,就是我能把我自己的事情搞好,整个世界就好了。
接下来“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对前面这句话的注释,就是为什么我敢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呢?因为你想要实现仁德的这个境界,就跟你一个人有关系,为仁由己,跟别人没有关系。我们见过很多人,在生活当中感受到很无奈,说我是想做一个好人,但是他们不允许,他们是坏人,他们逼得我成这个样子,有很多人把自己的修为不高,或者充满了痛苦,充满了烦恼,全部都归结为外在的环境。归结到他人身上,孔子在这儿告诉你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也就是前面我们讲,只要你想要仁,吾欲仁斯仁至矣,只要你想要仁,人就立刻就到来了,因为这是你自己的事,跟别人无关。这时候颜渊,颜渊对孔子说的话叫无所不悦,总是没有什么质疑的,所以颜渊立刻就理解了,并且问说:请问其目?目——有一句成语叫纲举目张,撒鱼的时候那个网眼叫纲目,请问其目的意思就是抓手是什么?我要想实现克己复礼我需要做些什么呢?能不能给我一点操作层面的建议?然后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中国古代有很多对孔子进行讽刺的文章,其中一个楚人写的文章,在楚简里面出现的,孔子说完这一段之后,颜渊马上回家把门关起来,然后别人问说你怎么了?说我刚听父子说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以我现在不敢出门了,就把门关起来,哪都不敢去了。但实际上什么叫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我们今天理解到你在行动之前你要有所觉知,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做一些非礼的事情,这东西不在规范之内,我们不小心就越过这个规范了。原因是我们做这个事情之前我们根本没有觉知,我们不知不觉的伤害他人,不知不觉得说错话,不知不觉得去看那些无聊的、八卦的、糟糕的新闻,这都是没有觉知的,当你没有觉知的时候礼就不存在。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遵循礼的方式去做。所以孔子所说的这四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行动之前停一下。那么前面讲克己复礼,怎么克己复礼?行动之前停一下。跟今天的心理学讲的是一模一样的,今天的心理学告诉我们,人要改变 一个人的行为,第一步是觉知、第二步是接纳、第三步是改变,如果你对你所做的这些错误的事情都没有感觉、没有觉知,你就不可能改变,你就更不可能去做克己复礼这样的事情,所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同样的道理,不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虽然这个东西,逾越了一点点,它虽有一点不好,但是我们尽量不要让自己养成这样的坏习惯。这就是要想克己复礼的纲目所在。这时候颜渊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什么叫'请事斯语矣”?你记不记得有人曾经问孔子说,有没有一句话是可以终身行之的,就是当时的学生都希望从孔子这里找到一句最适合自己的座右铭,找到这个座右铭,我只要每天反复的念诵这件事情就够了。释迦牟尼佛有一次教育他的一个弟子,那个弟子就是天资不聪明,记那些经典也记不住,后来释迦牟尼佛就教给他说别人都嘲笑你,说你记不住,你就扫地。扫地的时候就念剔尘除垢、剔尘除垢,每天不断地念剔尘除垢,结果这个人最早证悟。这就是有一言而终身行之。就是有这么一句话我能够把它当做一个话头,我抓住它不断地去反省,所以颜回就说回虽不敏,我虽然不是一个聪明人,颜回很谦虚,但是我愿意用这句话来终身诵之。这就是关于如何克己复礼的方法。所以能够结合我们今天对于大脑的认知,来重新看待孔子当年所说的这些建议。
3、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论语——宪问》
《论语》第十四篇《宪问》第二十章: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孔子说言之不怍,怍是脸红害羞,如果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大言不惭,不脸红不羞愧,什么大话都敢讲,那做起来就会更难,则为之也难,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很多人跟你说一件事的时候,他会把这个事情说的很简单,没什么,不要紧。我那时候还遇到一个经理人,我那时候很早以前在做一个小公司,他说我就什么都不用干,完全掌控,他们根本不需要有思想,他们所有人只要听我的安排,好好做,这个公司就一定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增长。我那时候没什么经验,一遇到这样的人,我就很崇拜,所以我觉得好厉害,这人真是特别棒。然后请人家过来帮我们管理公司,左后管得一团糟,真个乱七八糟的,他也累的半死,底下的人也受不了。所以我们不能把一件事想得太简单。其言之不作这样的人往往是没有真正干过事,他不知道这个事情很困难,所以言之不怍,并没有敬畏心的时候,他才会轻易的讲那都很容易,那都不是事,但是则为之也难。如果一个人说话说得这么大,你期望他能把那个事做好更困难。干活永远比说话更难,这是一个常识,我们得知道这个常识。所以以后我们大家见到那种大包大揽的,见到什么东西都不在话下的,就夸下海口的这种人,你一定要小心。孔子喜欢刚毅木讷的人,叫作临事而惧郝某已成的人。曾国藩打仗,到最后打出经验了,他的方法叫结硬寨打呆仗。你看曾国藩打仗就是个工程队,就是没什么战斗力,就是挖沟。他们去到一个地方,比如说你要打人家这座城,人家在城里边有保护有城墙围着,你作为在外边驻扎的部队,你随时可能会被偷袭,所以曾国藩吃过很多次这样的亏以后就明白了。他去围别人的城他给人家城外面再修一道围墙,把人家的城整个围起来,你想那全是施工队所干的活,然后再挖打钩,把自己保护起来。曾国藩的原则是,我虽然没在城里边,我也得把我自己保护起来让别人偷袭不了我,我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我把你的城围起来之后,我不打,攻城多难,攻城死人特别多,我在外头围一个大城墙把你围起来饿死你,直到你投降为止。所以曾国藩打一个城市好几年,饿死好多人,就是结硬寨打呆仗这个笨功夫。你让这种人出来吹牛,说打仗容易透了,都不死人,我告诉你,很容易就打了,那就是没打过仗的人。所以孔子说言之不怍行之也难。我们大家以后千万别瞎吹牛,瞎吹牛会让别人看不上的,因为做事要比说话难得多。
4、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论语——宪问》
《论语》第十四篇《宪问》第一章:原宪是孔子孔门七十二圣贤之一,他出身贫寒,然后一生坚守不同流合污,非常狷介的一个人。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原宪有一天问孔子,说什么叫做有羞耻心?一个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就应该能够感受到耻辱,耻辱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因为你总说一个人要知耻。然后孔子说邦有道,谷;谷——是去领俸禄,去挣国家的这份钱,如果国家是有道的,政治是清明的,这时候你出来做事赚钱,这个事没问题:然后邦无道,谷,耻。然后国家已经混乱了,国家里边都是一些人再做一些坏事,然后你跟他们一起沆瀣一气,这个时候就叫做耻辱了。
这里边 有一个形象大家可以理解,就是邦无道的时候,你说人需不需要谷呢?需不需要吃饭,需不需要去领薪水?我相信孔子也不能说你得饿死,你不能够去赚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你又不会种地,又没有土地,你就只能去工作,不工作就没法养家。《叶问》第一集里面他的一个弟子去当了警察,日本人来了以后那个人做警察,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你在工作。但问题是你得知道羞耻,你这样做事不对的,你内心当中得有一个权衡。梅兰芳先生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日本人多次让他出来唱戏,他就把胡子留起来,胡子留很长,说我唱不了戏,我胡子都已经留起来了。这就是他内心当中知耻。所以虽然你去赚钱养家,这个可以理解,但问题是我们内心当中得有评判。
然后下面一句是原宪说的,他说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克——一个人特别争强好胜;伐——自吹自擂,无伐善无死老,伐就是自吹自擂的意思;怨——牢骚很多;欲——欲望兴盛。那么这四件事我不做,我这个人不怨天不尤人,这样做是不是就算是仁呢?这个其实是原宪自道,他说他自己,他得努力目标就是克伐怨欲。孔子说可以为难矣。说你这样做就是难得了,这挺不容易的。能够把这四件事做到听不容易的,但是不是仁我不知道。孔子不会轻易把仁授予某一种表现。那为什么克伐怨欲不行还不能叫仁呢?大家还及得我们讲过一本书叫《梁漱溟先生讲孔孟》,孔子跟他所有的这些学生或者跟其他所有的这些老师不一样的地方在哪呢?他有一股不找的劲。什么叫不找,不使劲就是原生态的,他就这样。而这个克伐怨欲不行,很明显这里面憋着一股劲,就是我得不断提醒自己,不断约束自己。你说一个人不断的提醒自己,不断的约束自己不对吗?当然对,这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但是这个修炼的过程就还没有到达修炼的目标,修炼的目标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就是不用使劲,不用提醒自己克伐怨欲知不行,我只需要生动活泼的每天好好滴生活,我就能够处在仁的状况当中,所以梁漱溟先生说这个使劲大了,这不是孔子的境界,孔子是不找的境界,这是关于原宪的对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