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报表,从报表中分析企业状况,是不是看到利润好,就是嫌到了钱呢?是不是看到资产增资了就代表财富增长了呢?是不是看到成本高,就要控制成本呢,答案就在下面:
一、“有利润”≠“赚到钱”
企业发展是为了赚钱,但是否真正赚到钱仅看利润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看现金流。假设,你有一套房子购入时80万,现在出售150万,约定购买方半年后付款。现在问题来了:出售房产这个行为产生利润是70万(150-80),但当期现金流入为零。表面非常好,就是没收到钱而已,但如果你因为意外原因急需150万现金,没有现钱就会导致个人破产,这时就会看到问题表面下面的陷阱。现金为王,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更为重要。如果只看账面数字,盈利一大堆,这显然是仅仅停留在会计思维。必须从数字当中跳出来,认真分析现金流,这样才会有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企业死亡往往不是因为利润少,而是因为没有现金,转不动了,导致瞬间死亡。既要考虑利润,又要考虑现金流,这才是真正的“财务思维”。
二、“资产”≠“财富”
大家判断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资产大小的常规观念是看其财务报表中总资产数据的大下,但仅仅拥有更多的总资产不一定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如果总资产中包含大量无用、无效资产,这不仅不是财富还有可能是负债,因为你可能为了维持它们还要支付保养费。所以我们一定要澄清的一个观念就是:资产不等于财富。
我们总是认为拥有更多的资产,我们就创造更多财富。其实一个公司最值钱的是创造收入的能力,因为所有的公司资产归根结底都是沉淀的成本,而成本就要看客户愿不愿意为其买单付钱。所以说,财富其实是取决于资产最终转成多少收入的能力。
三、“控制成本”≠“一刀切的砍经费”
若销售额不如预期或者企业内资金比较紧张时,企业首先就会想到要控制并削减成本和费用。谈到削减费用时,马上想到的就是活动削减策略。“因为停止原本计划的活动,本部门可以削减10%的经费”,这是很常见的案例。如果同样的活动可以用别的方法低价完成倒还好,假如不能用别的方法解决,营业额将会随着活动的萎缩也变得越来越低。显然,控制成本和费用不能进行“一刀切”的模式,需要依科目、项目和内容,一一进行分类分析、分类检视,查看是否还有改进改善的地方,进行分类控制削减。
例如:广告宣传费或促销费等直接与营业额有关的费用,就不应该单纯地“一刀切”进行删减,不妨全部从头检视过去的做法,然后比较并分析削减各项费用后的结果,全面变更做法。若以“一刀切削减30%”这种方式来实行成本空管,也会削减了真正有必要的经费。
最厉害的成本控制削减方法是“花更多的钱提出更赚钱的策划方案”,日本麦当劳控股公司社长原田泳幸,曾在他的著作《不断胜利的经营》中说到:“削减成本就是“花更多钱,提出更赚钱的策划方案”。经营越是险峻之时就越要讨论花更多的钱去投资,若不如此,以后就不可能复活了。”不要被一直以来运用金钱的思维拘束,要思考用什么全新的方法来运用金钱以提高营业额,有必要彻底想清楚并慎重实行。
财务报表分析,通过现象看本质,最关键还是要有正确的思维,欢迎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