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所说的“好我”:是我们用来与他人建立关系的一种方式,指我们用符合他人要求的特质来在别人眼中留下好印象,赢得别人关注和好感,从而获得与他人的关系。这一部分特质就是我们意识中积极去追求的“好我”。
而“坏我”就是我们意识中认为会破坏与他人关系,不被他人接受的那部分特质。因为怕表现出这部分“坏我”被被人不喜欢,于是我们便会极力去避免和逃避这样的“坏我”出现。
为什么会产生“好我”和“坏我"之分?
这是因为在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养育模式导致的。如果在小时候当你的行为方式不符合父母的要求时,父母便会表现出不喜欢,谴责,打骂甚至处罚。那么就会在你内心形成这样的认知,我的这一些特质是“坏”的,我不能够表现出来,否则父母就会不喜欢,我就得不到他们的关注和爱。而当你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时,父母如果表现出了喜欢和接受,你的内心认知就会把这一部分当作是“好”的。多次的重复,在内心就形成了“好我”和“坏我”的内化形象。为了追求父母的喜欢和关注,我们也会按照内化的形象拼命去追求“好我”的部分,而避免“坏我”的部分。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会影响到我们当下甚至一生的关系处理。我们会因为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坏我”而离我而去,于是极力隐藏自己那一部分特质。而把追求展现“好我”作为一生的功课。
"坏我"被压抑会产生什么问题?
被意识当做"坏"的这一部分特质,实际上也是我们内心的一种能量和欲望,虽然他们彻底被隐藏起来, 但是他们不会凭空消失,只会被压抑到潜意识的深层。让我们的意识与他们是去联系并且无法看见他们的存在。但是这一部分能量和欲望会在适当的刺激或者某个特殊时机被激活,于是潜意识会在暗中支配我们去寻找满足他们的机会。所以我们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去接近具有这部分特质的人,通过和他们发生关系而接近和接触自己的这部分需求。这是人性中无比深刻的规律,也是潜藏至深的一种规律。
比如我自己是一个做事不洒脱,拿不起放不下的人,但是内心非常羡慕那些做事拎得清,不拖泥带水的人,行为上也会不自觉地去接近这样的人。而对那种做事磨磨唧唧的人内心就很看不来,估计就是因为内心深处其实是讨厌自己的这一部分特质吧。
所以,当我们看待一个人身上的特质时,就可以看得更深入一些。这些问题可能并不是表面表现的那样,里面真实的原因和真相估计恰恰相反。
因为,在一个人的身上,这是意识和潜意识层面的二元对立,当一个人只呈现A的一面时,你要深入他的内心,你才能看到他的-A。而且,通常,如果A的一面达到了极致, -A的一面,也会达到极致。
这一点,我自己也深有体会,我表面上是一个非常能够自律的人,时间观念,纪律观念,规章制度等观念都很强,甚至有些强迫症,上班如果迟到一会,心理就会产生压力。这样的我,在以前上班的时候基本上都能够拿到全勤奖的。但是我内心深处是非常讨厌被管束,特别不喜欢来自他人的压力的,所以我才会辞职自己做,很大一个原因是我喜欢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在自律方面,我的得分几乎可以得满分。所以,我在抵抗管束和追求自由的特质上,也是可以得满分。
这种分裂的原因源自什么,我还无从知道。但是既然已经看到自己在意识和潜意识上的对抗,那么我该以什么方式来调节自己呢?既然没有可行的方式,那就接受自己吧,慢慢寻找原因,相信总会有与自己的本真相遇的那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