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在《世界很大,幸好有你》提到她的女儿觉得在国内和国际小学最大的区别就是:在国内学校老师不容许学生犯错,而在国际学校,老师会鼓励学生犯错。
想想也许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要鼓励孩子去犯错,既然是错不就是不好的吗?对,就是如此,因为有错了就需要去改,一旦知道错了,改的过程就会提升孩子的能力,试想一个一直不犯错的人那么他的手脚一定是被束缚的,思想一定是被禁锢的。

那样的生活和人生一定是乏味不过。
小区里有位外婆带着外孙女,孩子的父母离婚了,孩子妈妈工作特别忙,孩子有时候一个星期也见不到妈妈,外婆每天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
小姑娘和我家孩子差不多大,两个小家伙喜欢在一起玩,有一次,他们一起玩你追我赶的游戏,小姑娘不小心摔倒了,外婆又生气又心疼,看着小姑娘摔得也不重,最终还是生气显得更加藏不住些,把孩子抱起来屁股上就一顿打。
边打还边吵:叫你别跑,你看你,女孩子家跑什么跑,规矩点不行啊?
孩子特委屈,哭得更凶。
外婆又是一通数落,你还哭?谁要你去跑的,坐那玩多好啊,再别哭了,以后再不准跑了。
孩子的眼神充满了伤心和恐惧。眼巴巴地朝着我们看过来,我说:阿姨抱抱好吗?孩子手一伸就往我身上扑。外婆觉得不好意思:你别抱她,这么不听话抱她干嘛?
我把孩子抱过来,她的头耷拉在我的肩上一直抽泣着,小小的手臂紧紧地绕着我的脖子。
我抱着她慢慢地走动着,离得外婆远了些,我轻轻地问她:刚刚摔疼了吗?她点点头。外婆打疼了吗?她摇摇头。
我又问:现在好些了没?她点点头。然后说:我想妈妈。

那刻我鼻子泛酸,不争气的眼泪差点就流下来。我紧紧搂搂她。
其实外婆挺疼她,经常给孩子买好吃的,也生怕她摔着磕着。只是外婆生怕孩子出点什么差错,孩子觉得没有了活动的空间。
想起来,我对孩子反而有点过于无情了。孩子一岁多的时候。喜欢自己去饮水机接水。奶奶就害怕孩子烫了,又怕他摔破杯子了。
周末我在家里陪孩子,孩子悄悄去接水了,我假装不知道,偷偷跟着他。躲在门边看他。他发现了我,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我说:你怎么这么棒啊,自己会接水了。立马给了他一个拥抱。后来指着饮水机告诉他哪个出热水哪个出冷水,用他的小手指去试了试。试冷水的时候笑的很开心,试热水的时候手指立刻就缩回来了。还用疑惑的眼神望着我。
然后我就教他先接冷水再接热水。他好像喜欢上了,那天不停地演示给我看,觉得自己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奶奶回来也演示给奶奶看。后来他慢慢学会了自己接水,玻璃杯打破了一打,但幸好没被烫过。
问问你自己,你家孩子不小心闯祸了,打破杯子或是弄翻电脑,第一反应是为那损坏的东西难过,出现内疚情绪,还是急于看你的脸色,忙于辩解。这是尹建莉给出的测试孩子是否获得尊重和自由的一个测试题。
这个测试很管用,孩子的情感是很直白的,如果对家长的情绪过多地在意,害怕被批评,担心被打骂,他永远也没有机会去体会自己内心对事情的感悟和思考怎么去处理过错。
我小时候会因为不小心打破一个碗挨一顿打,会为做错一个题挨一顿骂。
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永远不为打翻杯子哭泣。
当孩子犯了错,第一时间请用你理性的大脑分析,这是错吗?
小男孩彼特和妈妈去超市,妈妈在报刊区随手拿了一份报纸,边走边看标题,又在热饮区,随手端了一杯热咖啡,在超市逛了一圈,结完账回家,发现彼特兜里有几颗糖果,妈妈问彼特,是不是在超市拿的,彼特说:是啊,就和妈妈一样。
彼特妈妈这才知道,她做的一切,孩子都看在眼里,但是孩子不知道糖果不是免费的。这时候在我看来,彼特没有错。不是吗?
第二,永远不要为了面子惩罚孩子。
就像文章开始提到的那位外婆,生怕别人觉得她没带好孩子,没有打疼孩子,却伤了孩子的心。
第三,当孩子真的犯错,请及时止损,并且和孩子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
轩轩踢球打碎了邻居玻璃,妈妈牵着轩轩的手登门道歉,然后和邻居商量了之后,带着孩子一起去找人把玻璃窗修好。轩轩并没有挨打骂,他却告诉伙伴们以后踢球要注意,撞碎了玻璃很麻烦的。
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永远不会犯错误。说错的话、做错的事,不管错得多么离谱,它都已经发生了,我们只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此而造成的损害,并从中吸取教训,而不能奢望它没有发生。有时候,错误教给我们的,远比正确教给我们的更多、更深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