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杂阿含经>之受念处浅析』诸受虚幻修念处

『<杂阿含经>之受念处浅析』诸受虚幻修念处

作者: 古道迹 | 来源:发表于2019-12-18 18:06 被阅读0次

罗邦聪  导师  著 

『<杂阿含经>之受念处浅析』诸受虚幻修念处

        对于世间凡夫来说,因为有身见所以诸受皆苦,苦是世间的真相,苦是人生的事实。有漏法都是苦的,人生就是一大苦生,在佛经上常称之为苦谛或苦圣谛。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苦是真实不虚的。无常故苦,苦是觉者对于有情世间的价值判断。在佛法的修学里,对苦的认知和判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只有对苦无常的深刻体会,才能真正地由正见引发而契入到无我。不管是从贫穷到富裕,还是身体从不健康到健康,虽然都是一种无常的表现,表面上看起来是蛮顺心顺意,好像是乐的,好像是喜的,但从整个人生来看还是苦的。所以在讲无常时,一定要立在苦的基础上。

        佛法里的四念处,都有讲到对苦的正确认知。四念处的内容包括:身念处,观此色身皆是不净;受念处,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心念处,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无常住;法念处,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是谓诸法无我。四念处即身、受、心、法,观身不净,诸受皆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诸受皆苦,为什么所有的感受是苦的?因为无常故,诸受皆苦。如果不懂无常,这个很苦的感觉实际上就在执着染爱、轮回惯性里面,这表明我们对苦认识的深度是没有的。哪怕是想出离,也无非是为了趋乐避苦。所以,对苦的认识一定要从无常的现象上去理解。因为无常,所有的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都是苦的。

        六祖问惠明:“不思善,不思恶,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在生活的每个当下都可以“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本来面目呢?“无常”就是本来面目。因为我们不懂无常,所以内在都有苦果,包括我们的色身,包括我们的受、想、行、识,包括我们的思维模式等都是苦果。所以,修行不关“苦乐”的问题,而是关乎“法”的问题。心中有法,苦、乐都能解脱;心中没有法,再苦或再乐都不能解决问题。两千五百多年前,印度那些苦行的外道以及乐行的外道都已经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戒师:没有法不能解脱,有法才能解脱。

        身见,这份根深蒂固的愚痴观念,产生了许多不必要的忧悲恼苦。无明凡夫只有在生病或是临终的时候,才能明白少份的身体非我、非我所。在四念处中,身念处作为修行人第一个观照的对象,是因为身念处观照的是修行人最易觉察的身体。身体是被视为“我的、我自己”的观念中最具有实在的感观,可作为直接、实际的入手处,得以使初入佛门的学人有直接的体会。当学人养成这种观照的惯性后,对于下面受、心、法的觉照就能深入的逐渐纯熟,能使身心喜悦、轻安、自在,达到行人乐于觉观的目的。所以,要想深入观察,应先由粗陋且直观的身体执着开始下手,渐次递增微细处的受、心、法。

        学人在生活中,于根尘相触的当下不管顺心不顺心,都要仔细体会“受”的虚幻性。凡夫每时每刻都在受里,只有把受的集灭味患离观察清楚,才能知道身心是哪里生染爱与嗔恨,于了知味着的前提下明确生灭的过患,进而离执着断染爱。受的四种身见,是修学观察的核心所在!若论说见法的破身见,有情到底是如何于根尘下味着的?有没有把“受”当真了?有没有以为是我在受,我在受苦,我在受乐?根尘相触的时候需要开展集灭观的如实知,还当下身心的本来面目。只要静下心来体会,便会发现根尘相触的当下仅是因缘的和合,于生灭流下并没有所谓的我与我的。通过根尘相触而密护根门,如实了知受的集起与息灭,观察受的作用过程有生起、停留、消失,停留是住,消失是灭。当根尘相触的时候,有情的感受会在身心上留下这份生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细细地品味集灭的缘起而其中并没有所谓我、我的。只见受四种身见的缘起而不见有我的实存,这也便是对于受的如实知见。

        作为三世诸佛的一乘道,四念处是大小乘佛教都极为重视的一种修行方法,它以正见之光观照身、受、心、法,从而达成缘起的止息,具有十分持久的生命力和极为广泛的适应性。佛法的修学,若仅侧重于内明而忽略和善利世的随顺,则有违佛陀当年弘化的托钵悲心。苦缘起的人生已经够苦了,无须因为修行而再给众生套上不必要的枷锁与负担。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简化出一条适合现代人生活、工作的修行,在不耽误修行的前提下更圆融而美满的生活,使佛法真正给世人带来福音,由此随顺苦缘起的无常而尊重无常缘起的无我,悟入空相应的寂灭。正见为前提的四念处修习,随时都将有见法开悟的契入机缘。这是由慧见而生身语意三妙戒行,以此戒而导向正念、正定,引发无漏慧。这并非向来单纯“以定生慧”的认识,以正见而引发解脱知见的修行是唯一一条通往四双八辈的古仙人道迹。

浙江  台州  灵山寺

相关文章

  • 『<杂阿含经>之受念处浅析』诸受虚幻修念处

    罗邦聪 导师 著 对于世间凡夫来说,因为有身见所以诸受皆苦,苦是世间的真相,苦是人生的事实。有漏法都是苦的...

  • 《杂阿含经》之受念处浅析体会

    最近忙于公司事务,未能好好熏习法本,今天有闲于爬山至济南的千佛山,看着出家师门忙忙碌碌的身影,哦,明天就是...

  • 『《<杂阿含经>之受念处浅析》』自所行处父母境界

    罗邦聪导师 著 如杂243经中有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诸比丘于眼味者,当知是沙门、婆罗门不...

  • 什么是四念处?修四念住对治四种颠倒

    什么是四念处?修四念住对治四种颠倒 什么是四念处?四念处又叫作四念住。它的内涵是什么呢?就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

  • 念处经(阿含)

    因品念处经第二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拘楼瘦,在剑磨瑟昙拘楼都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

  • 于四念处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 《分别六处经》中的断着解脱法

    《分别六处经》中的断着解脱法 此经佛说六内处、六触处(更乐处)、十八意行、三十六刀(杂阿含为三十六受,南传为三十六...

  • 2020-12-05

    《阿含经》中讲述了“四念处”的修行法门,就是从身、受、心、法着手,如实而又绵密地觉察自己的身心。 在这种了了分明的...

  • 【都市情感】只有两个人的朋友圈(204)

    13:06她发朋友圈: 《阿含经》中讲述了四念处的修行法门,就是从身、受、心、法着手,如实而又绵密地觉察自己的身心...

  • 正念之道-四念处-受念处

    受念处(受随观念处) 如何安住于观受为受呢? 在此,感到乐受时,了知:“我感到乐受。”感到苦受时,他了知:“我感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杂阿含经>之受念处浅析』诸受虚幻修念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wwu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