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岁左右肯定是人生的一个节点,而我,并没有做好准备,就被时间推搡着来到了临界点~ 反观青春,它转眼消逝在某个不经意的地方,后知后觉,我已经是一个大人了。

青春应该是逐渐消逝的,只不过我一直活在对未来的期望里,而失去了对当下生活的感知力。临了只剩下一句感叹:时间太快了吧!
如果把25岁当做节点,那么10年之前的我还是个一心做着大学梦的初中生,时常偷偷在课堂上看看小说,做做有关浪漫爱情的白日梦。
10年过去了。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你看,还是得感叹时间太快,一转眼我也成了可以回忆过去岁月的人了。
大概是被应试教育荼毒太深,我的家庭环境也没有给我提供再高的视野,大学之前好像我人生全部的意义就是考上大学,对于成为一个怎样的大人我毫无预设,,一直都是:考上大学就好啦~
以致现在的我好像已经完成了人生所有的意义,所以,在这个即将来被推出象牙塔要进入社会大杂炉前,伴随着恐惧的迷茫,真让人煎熬呢!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就业方面,我不知道要去向何方,接下来又该追求什么?
本着从解决眼下最迫切的问题出发,赚钱俨然成了我唯一的新目标。可是这两个字这么不具体,我依旧徘徊,看不清来路,也不知归途。
记得有一本书叫悲伤的时候可以去厨房,我承认食物带来的胃的满足可以抚慰悲伤,但,我现在的问题是焦虑迷茫,我还容易暴饮暴食,吃胖之后会更加悲伤,所以我选择去书房。
这本水湄物语的《30岁前的每一天》,很早听说过,但之前任何一次的浏览都不及这一次的翻看来的深刻警醒。
书的内容以梦想为出发点,分享了如何打败拖延症、注意力涣散、不懂拒绝、完美主义、3分钟热度等一系列人性的弱点,并就如何作好职业、学习、爱情的规划作出指导,而最终目标是踏上财富自由之路。
书中的每一章节似乎都戳中了引起我焦虑问题的原因,就像真的一位看见了我所有问题的老师在跟我剖析问题指引方向一样:
未来的不确定,带给了现在太多困扰;而现在的困扰,让你现在都没有气力去为未来奋斗。
你必须作一种选择,选择是一个很痛苦的东西,但如果沉溺在选择中,你就会忘记选择真正的意义。
如果你有一个美好的梦想,你知道未来要去往哪个方向,你怀抱着梦想走上人生的征途,你就一定会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到底是什么,你会努力积累能量,抗击生活中的困难,作出明确的选择。如果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和努力,你将只能作为那个统计学上的分母,而不是分子出现。找工作也一样,换行也一样,加薪也一样,找男朋友也一样,克服拖延症也一样!
根本没有那条“更好的路”,只有一条路,就是你选择的那条路。 关键是,你要勇敢地走上去,而且要坚持走下去。
从悲观转为乐观并不容易,不过请牢牢记住,当不幸来临时,你要告诉自己这个是暂时的,只是目前的这一件事,而不要对自己说“我一辈子都很倒霉,什么事都很倒霉”。 当幸运来临时,你则要告诉自己“我好像一向运气都非常好,什么事都运气很好”。
简直就像为我个人定制的问题解答手册,每一条都是戳中我心的建议,是情绪上的鸡血,更是我行动上的指导。
书中讲到,要为自己的的未来和梦想积聚正能量,如何积聚呢?
你做了什么,决定了你会拥有什么。
兴趣爱好广泛、言辞犀利、每个观点都能跳出来说个一二三四的人,现在满大街都是。但是在小事上也肯用高标准要求自己的人却不多。而忽略了从小处做起、逐渐进步才能变得更好的自然规律。
时间是一把利器,如果你不是一直努力的话,它就会把你曾经的优势消磨,让你再一次跟众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时间也会让你曾经的劣势消失,如果你肯用时间来累积所有对梦想有益的因素。
所以,作者建议我们要学会用记事本规划安排自己的生活,让时间看得见。这和我曾经推荐过的一本书《记事本圆梦计划》(点击蓝字可查看)看不谋而合,也许是作者看了那本书。利用好记事本,真的对于改善自己的生活有用,当然前提是去行动。

作者还分享了如何以正确的姿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把每一次失败当做练习。练习和失败的区别在于,练习也没有成功,但是练习是为了成功作的累积,甚至是“试错”。
人生是一条长路,在半路的时候,你会看见你前面有人,或者后面有人。如果你休息的时间太长,后面的人就会追赶上来。但是如果你加倍努力,前面的人也会被你超越。
注重把眼前的每一件事做好,即便没有做好,也不用太过忧虑,下一次再做好就是了。
像我每天沉浸在各种失望沮丧中,简直就是对人生的短视。但我在努力克服这种偏执的思维,没放弃就算是好事。人生也许不在于长短,但是活的长久一点一定多一份改变的可能和时间。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本书,廖一梅的《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看到这句悲观主义不是情绪,是你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和认知,我不是一个死气沉沉、郁郁寡欢的人,我是一个乐呵呵的悲观主义者。爱极了,我想,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对抗那些因悲观而把情绪陷于泥潭的时刻呢!
这本书是作者对于生命和生活的一些内心话,由散文、谈话录、短篇小说、海报和一些经典台词构成,作者字字珠玑的文笔极尽刻画了她对于生命、孤独、爱情的得到见解。原来最好的安慰剂就是知道你的痛苦并不特殊。
在城市这部飞速运转的机器里,生活是广告里的画面。杂志上的照片,有着整齐划一的标准模式。一起床上班,开车,坐地铁,做公车,做电梯,走进属于你的那个狭小格子间,对着电脑,打着莫名的电话,说服别人和被别人说服,无论是漫长的一天还是白驹过隙的一天,太阳总会落山,又挤在车流中回家再夜色中找个饭馆吃饭,或者端一杯酒在酒吧,或者端一碗面看着电视……枯燥,便是生活本来的模样。
这些文字看似文艺小资,读起来却格外鼓舞人心。哪个人没有过对生活绝望、对自己失望的时刻呢!生命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既沉重又脆弱,不是保持一个乐观的态度和几句自嘲的笑话就能交代过去的。自由,不是不能获得,但需要万分的坚强和一点运气。
但回避、躲闪、辗转腾挪都毫无作用,既然来的总是要来,迎着刀锋上恐怕是最好的选择,起码节约时间。
大概是因为人性的相似,我和作者一样,经常有那种感觉,如果这个事情来了,你却没有勇敢解决掉,它一定会再来。生活真的是这样,它会一次次地让你去做这功课直到你学会为止。
或许,真的如那句话所说的,所有我们向往的生活,都有我们承受不了的辛苦。那些命运的馈赠都已暗中标好了价格。但,那些将内心的痛苦转化为外在的力量,或者试图影响周围的人,比死守自己痛苦的我要强得多了。
推荐这本书,大概也是因为写出了我所有的消极状态,却又能更智慧的抽离出我这个不良状态,以更倔强的姿态来面对,哪怕是青春的胡闹,也觉得是人生当中的弥足珍贵时刻。
就像作者说的,尽管是个悲观主义者,但绝不做无望的悲观。不管故事有多悲惨,都应该有笑声,笑声,使我们能够给予自己的最大奖赏,人应该有力量,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地里拔起来。毕竟,真正能实现自我解放的还是得靠自己啊~

如果说廖一梅的这本书拯救我的消极思想,那斯蒂芬.盖斯的《微习惯》让我切切实实的开始行动起来。
就像那个有趣的哲学,想象你的眼前没有一头大象,你的脑海里一点会出现一头大象!同样的,我们越是要求自己明天一定要怎样怎样,我们越有可能在明天败下阵来!人们往往高估了自己一天之内的改变而忽视了一年时间的力量,其实有些人就是赢的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难。

书里一直在强调的是,拆解你的目标,让它小得不能再小。
比如如果你想每天锻炼30分钟却做不到,那换个策略吧,从每天运动1分钟开始,比如1分钟的平板支撑,如果连1分钟都太难,还可以分成早晚各30秒。因为微量开始,摆脱高期待值,放弃抵抗情绪,你更容易获得良好的感受而不是罪恶和内疚甚至发展成破罐子破摔的状态,如果哪天你心情好,超额完成任务,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作者分析,我们的意志力太过有限,热血也是捉摸不定的东西,培养习惯时,不论是动力策略还是意志力策略,还是21天养成一个习惯,都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东西。
而微习惯的精髓就在于摆脱高期待值等外在条件的无形限制于心理压力,让自己先一身轻松的行动起来。只要开始行动,你便有机会做得更多,当行动成为习惯时,你会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曾经可望不可即的目标。用一句现成的话来概括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完成比完美重要,如果你也每每制定了目标,却完不成,可以反思反思是否是自己太急于求成而把目标制定的过大过高了!毕竟任何违反天性的东西都难以长久坚持下去,不如学学微习惯的方法,顺应天性。

当然状态的调整也不都是仅仅靠读几本书就能完成,但精神状态恢复得好,也就缩短了很多自怨自艾的时间,也能更多的行动起来!比如还能看一些其他更多的书。
如果你也迷茫、焦虑、绝望、难过,去看书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