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的第五霸是楚庄王,说是第五霸,主要是称霸时间稍晚一点。其他霸主都化为尘土的时候,楚庄王姗姗来迟,登上历史的舞台,他跟其他四位霸主的霸业,时间上都不在一个世纪了。
周王室名义上是统领全国的王,因此只有周朝的大王可以称为王,比如周文王、周武王、周幽王等等,而其他各个诸侯只算公族,因此诸侯的老大只能称为公,即便牛人如晋文公的,也只能称为晋文公,不能称为晋文王。
楚国则是个例外,中原周王室视楚国人为蛮夷,连公都不让他们称呼,于是楚国的老大一怒之下,就称了王。于是春秋五霸中四霸称公,一霸称王,楚庄王。
晋楚城濮之战后,楚国北上的路受到了巨大的阻力,但是这并不妨碍楚国在南方的发展,他们照样在南方混得风生水起。经历了城濮之战的成王去世后,他的儿子穆王先后灭了江、六、蓼等小国,这时候晋国正忙着抵御秦国的东进,于是穆王又有了北上的念头。穆王在位时间11年,到了他的儿子庄王上位之后,更是大刀阔斧地开始了家族理想,挥师北上。晋国在晋襄公去世后,国势日衰,似乎也无力关注楚国的欲望了。
楚庄王兵锋直指郑国,郑人奋战三月而降。期间晋国曾派军救郑国,晋楚在邲进行了一场大战,史称邲之战,又称两棠之役。这一战,由于晋国军队内部的将帅不和,缺乏统一的指挥。楚国大胜。
这一战奠定了楚庄王的霸业。成为春秋时代的霸主之一。
邲之战晋国战败了,但是也并未动摇他的根本。于是那个时代的中国大陆上中原地区的控制权主要成了晋楚两国。两国间还经常的有一些战役。虽偶协议,也过不了多久就被撕毁,干一架。
后来有两次弭兵大会,或者叫弭兵会盟,主要就是在晋楚间平分霸权。两次都是由宋国人召集,主要是宋处在晋楚之间,两国争霸,宋国人很苦逼。比较有名的是第二次,宋国人向戌在宋国国都商丘召集各路诸侯,调停晋楚战争,这次会盟与以往不同的是,以往与会都是各国的君王,而这次各国有权势的大夫。晋、楚、宋、鲁、卫、陈、郑、曹、许、蔡等十四国都有大夫参会。约定各国间停战,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平分霸权,除齐、秦外,各国须向晋、楚同样纳贡,谁破坏了协议,各国就一起讨伐他。
这次会盟楚国以盟主自居,晋国也没有怎么管了。这次会盟前亲楚的诸侯少,通过这次会盟,需要给楚国纳贡的诸侯效果反而多了,看起来楚国赚了。
再往后,随着晋国内部权力分散旁落,大夫阶层权力崛起,晋国再无精力跟楚国争斗了。晋国自己逐渐从跟楚国的争霸中退出了。
楚庄王春风得意,看起来霸业顺遂,前途无量,可以在中原大地上肆意驰骋了。
无奈此时,在东方出现了另一个大国,还是楚的邻国,给了楚很大的牵制和打击,吴国。
看来历史总是那样的公平,对于努力的人,总得给一些好处,但是也总会弄出一个意外来牵制他。每个人都很难能一路顺风顺水,即使霸主也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