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读书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儿童情绪管理训练手册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儿童情绪管理训练手册

作者: 波罗蜜928 | 来源:发表于2019-03-11 22:18 被阅读0次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美国约翰.戈特曼博士、韩国崔成爱、赵碧著。整体内容是韩国的崔成爱等,长期践行约翰.戈特曼博士的情绪管理训练的案例汇总和总结,所以整体的实用性和案例非常多,具有指导性,非常推荐家长阅读。

孩子的情绪管理训练,其核心任务是对于孩子的情绪,我们尽可能的分享、包容,但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如何去面对和解决,同时对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行为界限意识。

戈特曼博士的情绪管理训练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解读孩子的情绪。

1、我们想要去解读孩子的情绪,首先要对情绪的产生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大脑有三层结构:脑干负责维持生命必需的基本功能,如呼吸、心跳和体温等;大脑边缘系统,负责情绪、记忆激素分泌等;前额叶,主要负责思考判断、决定先后顺序、情绪调整和控制冲动,它相当于人类大脑的总指挥。

然而,前额叶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发育,到了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初步发育完成(初步发育完成的前额叶水平并不高,只能做一些类似于不应该说谎、作业必须完成、应当遵守时间等符合孩子年龄的思维和判断),而到了青春期则会进入大幅度的重塑阶段,男性一般要在30岁左右才完全发育成熟,而女性则在24岁左右完全发育成熟。

所以假设一个六岁的哥哥,因为弟弟弄坏了他的积木而打了弟弟,妈妈去教育哥哥:“他是弟弟,他还小,你是哥哥,你得让着他,怎么能动手呢?”——这个是针对前额叶的指令要求,对于前额叶尚未发育完成的六岁孩子来说,妈妈的这番话无疑像外语一样陌生难懂。

只有先接受和理解了情绪,才能让前额叶作出合理的思考,从而做出正确的行动。倘若情绪大脑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往往就会导致思维大脑无法正常地发挥作用,也就很难达到思维、情绪和行为一致的境界。

2、每个人的气质分不同类型,是与生俱来的。

气质是贯穿一个人的一生,不太可能发生特别大的变化。美国的切斯博士和托马斯博士将孩子大致分为三种气质,容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

容易型的孩子,从婴儿期就很乖,能吃、能睡、也爱笑,让父母很省心。长大了也容易对父母言听计从。因此遇到什么样的父母决定了他们将来有什么样的结果。这种孩子的情绪基本上属于稳定型。

困难型的孩子,从婴儿时期就特别挑战,无论抱着、哄着、背着,还会经常的哭闹不停。家长在照看孩子的过程中会感到很吃力。典型特点就是听不进父母的话,经常和你唱反调,他不愿受到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但也是因为有了困难型的人,才足以让社会有更多的创新和发展。

迟缓型的孩子,也逐渐热情型或大器晚成型。这类的孩子天生属于慢半拍,有的时候你着急上火,可是孩子还是慢吞吞。迟缓型的孩子,适应新事物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是他的执着和持久性会更强。
你越了解孩子,就越能接纳和包容他的情绪。

3、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情绪。

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只会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东西,因此对于平时不怎么留意的部分便很难觉察到。孩子的情绪也是如此,如果不努力观察和解读,就很可能错失孩子的瞬间情绪表现。

孩子,尤其是在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发达的时候,他们更喜欢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情绪。我们通常很容易看到孩子的行为,比如摔门、跺脚等。可是如果只看到行为,没有解读出隐藏在里面的情绪,就会导致孩子后期的行为更加激烈,这就是个恶性循环。

如果我们能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并加以情绪管理,就会教会孩子如何去应对,并调整自己的行为。

4、当我们难以了解孩子的情绪,何不开口问问?

当然问也是有技巧的,不要用猜测。单凭表情和肢体语言就准确捕捉到对方的情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可以用语言直接询问孩子,选择开放式的提问,比如:“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5、情绪天气表

如果孩子的语言表达上不成熟,那么可以用情绪天气方式表达,是晴朗?风平浪静?暴风雨?阴天?让孩子指认状态更像哪个。

还可以让孩子用画画的方式,把他现在的心情画下来。

第二阶段:把情绪性的瞬间当作训练的好机会。

戈特曼博士建议,情绪管理训练最好在情绪波动发生的瞬间进行,尤其是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时,正是情绪管理训练的最佳时机。孩子毫不掩饰地表露情绪,说明他希望能引起大人足够的注意,需要大人帮忙。

当然,情绪管理训练的原则,是在孩子有细微情绪波动时,就要留意和进一步的解读,避免孩子的情绪激化,不能说为了等待最佳训练机会,故意让他来经历最激烈的情绪。

第三阶段:感受并倾听孩子的情绪。

观察孩子的情绪,并且充分认同是情绪管理训练第三阶段的核心内容。

1、情绪没有好坏之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对错之分。

如果家长把情绪用好坏来区分,从内心里又无法接受孩子的坏情绪,一旦孩子表现出负面情绪,就会急于帮助孩子消除这种情绪,或者当有坏情绪的时候加以训斥,或者忽略,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尽早地摆脱坏情绪,极力的否定负面情绪,这样通常是事与愿违的。因为孩子在自己的负面情绪遭到遏制和否定时,通常会产生惭愧心理和内疚感。

2、孩子自身莫名的情绪,父母也要学会包容,别把孩子的情绪不当回事。

通常情绪的表达,语言只占到7%,我们的眼神、语气、态度和动作,更能够体现我们的情绪状态。

如果家长根本没把孩子的情绪当回事,孩子就会从家长的玩笑表情中感到被深信不疑的人背叛时的愤怒和绝望,试想孩子深陷极度糟糕的情绪之中,而家长却一副挖苦和逗乐的态度,只会让孩子困惑不堪,导致无法认清自己的情绪,错过正确认识和面对自我情绪的学习机会。

比如一个小朋友,冰淇淋不小心掉了,孩子自然很难过、伤心,可是妈妈却笑着说,“宝贝的冰激凌掉了,你一定很伤心。呀!很伤心,都流眼泪了!”,对于妈妈来说孩子这个难过“不值一提”,可是对于小孩子,心爱的冰激凌掉了,吃不到了,真的是很大的一件事,妈妈的这种反应方式会让孩子非常的困惑和恼怒,继而受伤。

3、当我们想要了解孩子的情绪,我们可以用“是什么”或“怎么了”来代替“为什么?”。

一句为什么会中断情绪共享,如果用“是什么?”、“你感觉怎么样?”这样的话语来关心到孩子,理解到孩子的情绪,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是站在自己这边的,他们就能渐渐敞开心扉,仿佛得到了千军万马的支持一样,心里会踏实许多。

相反,如果家长不能认同孩子的情绪,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被轻视和被他人讨厌。于是逐渐变得自卑或不自信起来。比如一些爱争吵的父母,当父母发生激烈的争吵后,孩子会突然会跑来说:“妈妈,对不起,都是我不好。我现在就去写作业,我听你的话,你们不要吵架。”,孩子会在心里认为自己不好,认为周围发生的不好的事情是因为自己。

4、反射式倾听,也叫镜像式反应法。

当孩子叙述情绪的时候,家长跟着孩子重复即可。

但是我们要记得这种重复不是鹦鹉学舌,不是孩子说:“我生气了”,你就说“哦,你生气了”而已。如果我们只是鹦鹉学舌似的,还没有真正去认同孩子的情绪,孩子马上会感受到,并且变得很恼怒。

反射式倾听的过程,是我们逐渐认同孩子情绪的过程,当你能够对孩子的情绪产生同频,感同身受,孩子就会得到安慰。
千般教训,百般责备,不如对孩子说一句关切的话语有效,这就是情绪管理训练的力量。

第四阶段:帮助孩子表达情绪。

1、为情绪命名。

情绪有很多种色彩,孩子自己无法明确地分辨出这纷繁多样的情绪色彩。

首先我们可以做的就是为情绪命名。戈特曼博士曾把给情绪贴上标签的形式,比喻为“为情绪之门安装把手”,这个“把手”可以将右脑感受到的情绪,与具有语言处理功能的左脑联系在一起。只有有了“把手”,这扇门才能开闭自如。

我们在日常可以透过情绪脸谱、情绪照片等等方式帮助孩子为自己的情绪命名,并识别自己的情绪,当在情绪来临的时候,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我们更容易更快捷且准确的被他人理解。

2、避免一些关闭心扉的沟通方式。

“你怎么总是这副模样?”——非难式对话
如果对某个特定的小事情表示不满,这属于发牢骚,但对对方的人品和性格进行攻击,那就属于非难了。这会让孩子感觉到非常受伤。

“你有没有脑子?”——轻蔑式对话。
“就凭你。”、“你怎么连弟弟都不如。”,这类轻蔑式对话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被侮辱感,从而造成伤害。有时很可能就是撇撇嘴角、冷笑,也会传递轻蔑。

在人际关系中,轻蔑就像是对人泼洒盐酸一样,具有极强的毒性。

“我什么时候问你了?”——疏远式对话。

把对方当空气一样,其伤害一点也不亚于受到非难和轻蔑。不在意孩子说的或者不予回应,都很容易让孩子和父母产生距离,他会觉得自己一点都不重要,所以才会被轻视,于是会和父母渐渐疏远。

虽然曾有儿童专家指出对孩子的一些不当行为,持漠视态度的时候,孩子的这种行为就会逐渐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让父母连同孩子的情绪也一同漠视掉。

“这都是为你好!”——抵御型对话。
很多家长:“我这样说都是为了你好”,“都是因为担心你才会这样”,“你要能做好,我还用唠叨吗?”……——把问题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孩子,似乎家长就丝毫没有责任。

很多家长意识不到,这种推卸式的话语本身就是一种抵御,有的孩子会觉得家长就知道动动嘴皮子,假惺惺的关心自己;还有的孩子会极端地认为所有的问题原因可能真的都在自己,于是陷入自责之中。渐渐的关闭心灵之门。

“是不是你干的?”——紧闭心灵之门的对话方式。
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直截了当的下定论,只能让孩子更紧闭心门。

“都怪你”——助长自责和不安的对话方式。
儿童的元情绪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自责感,二是不安感。

不安感是孩子在成长为大人的过程中,由于不能独立生存才会产生的心理情绪。父母吵架,可以让孩子认为都怪自己不好,并始终深陷在这种自责感之中。

3、让彼此的心灵贴近的沟通方式。

认同情绪最基本的两点就是倾听和包容。

“原来是这样。”——倾听型对话

“你一定很难过”——包容型对话。

这种对话方式,就会让孩子更愿意去表达他真正的情绪。
孩子表达和应对情绪的方式,都是小的时候,观察父母耳濡目染学会的,我们采取的方式决定了孩子长大后的方式。

第五阶段:独立解决。

我们要知道,无论何时解决问题的主体都是孩子,这里要分五个步骤。

1、首先情绪共享,再给孩子的行为划界限。
情绪没有好坏,我们认同感受,并倾听孩子的情绪,但是同时也要给孩子的行为划定界限,比如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这是最基本的行为界限。

2、确认孩子想要的目标。
我们会帮助孩子去理解到他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比如孩子最心爱的宠物死掉了,孩子可能希望宠物能重新活蹦乱跳,但这是不可能的。这时让孩子悲伤的心情能获得安慰,可能就是最高目标了。也许我们可以想出一个把死去的宠物珍藏在记忆中的方法,这样同样可以满足孩子想要达到的目标。

3、寻找解决方案。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同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大人一般脑子会想到很多很好的解决方法,忍不住想要介入,但请耐心一些,可以提一些建设性的问题,让孩子试着自行找出更多的解决方案,这样孩子会积极思考解决方法,体会到内心的满足感,因为自己的努力所得到产生成就感。

4、和孩子讨论并评估解决方案。
讨论和评估这个方案是否可行,可以参照行为界限。
比如孩子因为弟弟惹他生气,他可能说:“妈妈你打他一顿”,“把弟弟扔掉”,我们不去评判,而是一起讨论并评估它的可行性。这两条都会违背“不伤害他人”的行为界限,自然不可行。

5、帮助孩子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

最后需要说明,有些时候情绪管理训练也要回避,不适用的情境有以下几种:
第一、有他人在场。这样的时候,我们并不能很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情绪。
第二、赶时间。
第三、大人自身的情绪非常激动。
第四、涉及到人身安全。
第五、“伪装情绪”,也就是当孩子有一些假装哭泣难过的时候,而且我们已经察觉和识别。

在书的最后,给出了很多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情绪管理活动方式和案例,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情绪管理训练是给孩子必备的技能,让他一生得以健康顺利的发展。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

相关文章

  •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儿童情绪管理训练手册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美国约翰.戈特曼博士、韩国崔成爱、赵碧著。整体内容是韩国的崔成爱等,长期践行约翰.戈特曼...

  •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读书笔记1

    共读书籍: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 文章节选:《情绪管理训练——和孩子交心的魔法术》 文章摘录: 1.情绪管理训...

  • 19期1组孟华+第三周第一次作业

    摘自《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P48页 R:认清自身情绪,是情绪管理训练的前提条件。如果自身存在元情绪,不必刻意去区...

  • 改变=成长

    夜读《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 “一直以来,我以为自己是个十足的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我从小是在压抑...

  • 让孩子成为喜欢自己的人(4)

    4、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 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在无条件包容孩子感受的同时,不会忽略或否定孩子感受,孩子不会因为表达情绪...

  • 2-1备用片段——鹰架式教育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作者:约翰.戈特曼 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指与孩子共享情绪,懂得情绪管理的家长。情绪管理指善于掌控...

  • 2020年二月总结

    一、阅读 1、微信读书 《儿童时间管理效能手册》 《儿童时间管理训练手册》 《儿童时间管理亲子手册》 2、樊登读书...

  •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读书笔记2

    共读书籍: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 文章节选:《1懂得情绪管理的孩子才幸福》 文章摘录: 1.家庭成员多的话,不...

  • 怎样培养孩子情绪管理能力

    怎样培养孩子情绪管理能力 儿童情绪管理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要让孩子做情绪的主人。管理情绪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读书笔记3

    共读书籍: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 文章节选:《1懂得情绪管理的孩子才幸福》 文章摘录: 1.如果从小就接受过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儿童情绪管理训练手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ani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