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两部令我印象深刻的作品,分别是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和电影《美丽心灵》。
有人说《解忧杂货店》是最不像东野圭吾风格的作品。此前一直没看过东野圭吾的作品,虽然在高中时期对他的《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听得都很多,但我从小就不是特别喜欢看悬疑犯罪的小说,所以就一直没有进入过他深邃又精巧的文字世界。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他满满的真诚。他通过文字,将现代人内心流失的东西,一点一点的找回来。我几乎是一口气连着看完的,里面的情节叙述不至于跌宕起伏,但总能扣人心弦,有一种抓着你往下读的魔力。书里的人物形象也都特别鲜明,浪矢雄志老爷爷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他聪明睿智,平和近人,我想象中他是一个鹅蛋型脸的小老头,喜欢穿白色和服,闲时饮茶,会每天八点前在书桌前回信,他遵守约定,也将心比心,他对儿子提出过“不能偷看别人信的内容,否则别人就不会再来信了”的要求,可见他内心细腻,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而电影《美丽心灵》是我今天下午刚看完的。性格古怪的数学家约翰纳什不幸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时常分不清现实有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他有着超人的数学天赋和才能,但却不擅长经营人际关系,他从小性格孤僻,没有朋友,因此对数字近乎偏执,对于完美的追求也从未停止。
他的精神分裂其实就是他的补偿心理,他现实中缺乏的东西只能通过幻想来弥补。他缺乏友谊,于是幻想出自己一位大学的室友查尔斯;他渴望成功,为国效力,于是幻想出自己是一位美国破译专家;他缺乏关爱,于是幻想出一位小女孩。
但好在他在大学教书期间遇见了一生挚爱,艾丽西亚。她欣赏它卓越的才华,但并没有被他怪异的举动和行为习惯所吓跑,而是用尽一生的时间给予他爱和善意,最终帮助他一点一点走出心灵问题。约翰纳什最后并没有选择服药治疗,因为他觉得这对他的影响是很大,他选择通过了当时“不可能”实现的意志力来抵抗自己的病情,最终在他一天一天的坚持下,他不仅成功回到大学里教书,还因为自己的原创理论获得了一九九四年的诺贝尔奖。
影片最令我感动之处莫过于,当它和诺贝尔奖评论员共同进入午餐时,所有的人都往他的桌上放上了一根钢笔,这与影片片头的情节相呼应———那时的他经常逃课,沉迷于研究自己的博弈论,他拿着自己的理论结果跑去向导师请教时,看到了导师和所有的人向成绩最斐然的教授桌上放上钢笔的画面,那是成功的象征,那是所有人对他的尊敬。
当年那个“偏执狂”如今也成为了别人眼中令人敬佩的大师,这一路走来,他真的不容易。
我想,其实所谓的天才也会有不可告人的烦恼和痛苦,所谓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天才的特点可能都特别的偏执,以至于在一件事物上深耕地太久而失去了理性,最终变成了“疯子”。这就像是善与恶的转化和爱与恨的转化一样,一项正向反馈的行为稍稍偏离半步就会变成负面的反馈。
我们其实要做的就是不断寻找生活的平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