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夕山月

卧槽,我就问你,“善良和内裤”这俩之间有关系吗?有关系吗?搞个标题故弄玄虚神神叨叨的,如果想靠标题吸眼球的话你怎么不写“美女和三角函数”或者“小鲜肉和开普勒定律”呢?
上面这七十多个汉字,是我一朋友听了“善良和内裤”这个标题后直接喷我的(标点符号我后期自己编辑上去的),他觉得这个标题就是哗众取宠,不可能聊出什么六七八九十。
我回了句:乖,别激动,看你喷的都快脱水了,赶紧把嘴角的唾沫星子舔回去。对对对,也赶紧把放大了的鼻孔缩回去,不然容易着凉。
他气得扔了句“去你大爷的”,闪了。
各位观众,如果您也觉得此标题是哗众取宠的话,那现在请点击返回键,乐颠儿颠儿地去刷八卦新闻吧。这篇文字不沾染主流思想的色彩,不鸡汤不励志,到是可能倒了你道德方面的胃口。一句话:三观易碎以及三观已碎者请勿进入。若不听忠告,看过此文后造成的三观不适后遗症,请自行疗伤。
正文开始。
三字经有曰:人之初,性本善,说的是人在出生之时本性都是好的,是善良的,所以善良这东西生而自带,是人性基本的配置,不存在高低优劣等差异(不单单是人,动物也一样,把野生猛兽的幼崽放进羊群里,它长大后就不会残忍暴戾)。可是这六个字被后人慢慢进化为“人性本善”,虽然两字之差,却与原本的意思大相径庭。从“初生性善”变成了“人性本善”,已然成为了自愚自乐的词汇。
我今天要说的善良,就是老祖宗说的那个“人之初,性本善”的善。
有意思的是,“善良”这东西,时代越进步,它就越往人心的最深处躲藏,原因有二:
其一,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所以大家更愿意把善良的一面隐藏,以便保护自己。
其二,虽然你想“与人为善”,抵不过别人认为你另有目的,所以一两次之后,生活教会了你要“与人伪善”。
就这样,人人皆有的“善”逐渐变得稀缺起来,大家很少提起它,除了下面两种情况常常拿善良做文章:
一、当大家去评论一个人的时候,如果实在没什么可夸奖的地方,就会用“善良”安慰他。就好比跟异性表白,被发了一张好人卡一样。
二、成为“绑架”别人的工具。当然了,在实施“绑架”的时候它会戴上面具,诸如“还不是为你好”、“我对事不对人”、“我说句你不爱听的话”之类,弦外之音都是“我并无恶意,我是善良的”。这句话的厉害之处就是把说话者摆在了道德的高位,如果你不接受他们的建议或言论,你就变成了不识好歹、与善为敌。
请诸位回想一下,在生活当中绝对不乏第二点所提到的现象:老师对学生,家长对孩子,长者对晚辈……我没有否定“我还不是为你好”后面引导出来的内容,我只是在评价这种用“善良”进行冠名的说话方式。
这段时间看了几本书,关于儿童心理学的。说实话,在正式翻看之前我对这类内容的书是不屑的,觉得作者也就是抓住了家长的心理弱点,为了凑字数扯些有的没的。但是当我看了两页后我就改变了我的想法,因为里面的内容惊了我一下,让我发现好多看似简单的日常生活却蕴藏着深刻的知识(是的,我用的是“知识”这个词而不是“爱心”或者“智慧”,正如这本书中强调的——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你缺乏的不是爱心或者智慧,而是知识)让我们先来看一小段书中的内容:


这两段话直接地描述家长了与孩子沟通过程中我们自以为是的错误,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为了强调说话的合理性,就用“善良”加以装扮,为了强调说话的深刻性,就喜欢用一些带针带刺的刺激性语言。但是这样的语言结构对沟通反到起了反作用的效果。
善良,是人性的底线,人品当中的标配,没什么值得炫耀的,而且善良是你自己的事儿,和别人真的无关,所以不要老把它拉出来说事儿;
内裤,是身上的最后一件衣服,保护隐私的最后一道屏障,除了超人和海尔兄弟外,也没谁常把它穿在外面出来溜达。
所以,经常利用“善良”来说事,就好比常常对别人露出你的底裤一样,尴尬了对方,也戏谑了自己。另一方面,说的内容到底是不是为了对方好,这个“好”的定义不是从说的一方来定义的,而是从听的一方的接收程度及后续的正向影响来决定的。
把善良像内裤一样好好穿在最里面,不用到处和别人说,如果真的善良,别人会感觉到。
善良是属于你自己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