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文献阅读
写文撰稿
接着你需要做的事
像一个匠心人一样
不断打磨你的作品
进行不断的精修

今天要讲的修改篇的工作
大概占你成功发文的30%
有些人可能会说
让我写一篇文章都很困难了
我好不容易写了
觉得可以了
竟然还需要这么恼人的修改
其实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我也不喜欢这样吹毛求疵的重复工作
如果我们写的东西,自己都不会再重头翻看
那么请问谁会看
所以修改篇的工作
也很重要
可分成两个部分
导师修改+审稿人评审
让大家大致了解
你在修改阶段会经历什么
1、关于导师修改(或其他权威人士修改)
一篇文章正式投稿之前
导师都会帮你把关
如果你背着导师开小号
那就开好了
不要在你的小号上写导师的名字
毕竟一个我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叫做张凤华的老师
曾经这样跟我们殷切教导过
导师会就你文章中的结构进行点评
碰到一个认真的导师
她会就你文章中的语句、标点符号、语言表达等问题进行批注
我也曾认为这样一些小错误不值一提
但如果正式出稿的文章还有错别字
你肯定就得怀疑作者、怀疑期刊、怀疑人生了
曾经在文章中翻译一段外文研究
导师认为我没讲清楚
我觉得我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我在别人文章中可见过更懵逼的译法
当时内心是这样子的

我遂将那原本50字的陈述
变成了洋洋洒洒足足1000多字

这下总该清楚了吧
的确是很清楚
清楚到审稿人直接说
你是想凑版面么

其实插播这一段只是想说
没必要跟向对你提建议的人较真
因为未来愿意给你提建议的人只会越来越少
有的 可能是更直接的批评
2、关于审稿人修改
你的文章在审稿人阅读之前
编辑部一般都会就你文章中初步的格式规范等问题
让你重新修改再投
所以为了节省这部分的时间
你一定要去下载你投稿期刊的投稿指南
去看一下该期刊的投稿规范和格式要求
可以参考心理学|你离核心期刊发文只有一步之遥(写文撰稿篇)这篇的内容
来熟悉关于期刊投稿的基本常识
写文的时候就按照投稿指南的要求来
如果你投的是文献综述类型的文章
文章中代表你自己观点部分的内容需要标蓝
而且像《心理科学》这样的期刊
投稿最多只能占用6个版面
多了请自行删减字数
基本上文章达到期刊投稿指南的要求
编辑部会发来邮件告知你稿件编号
接着你会脑洞大开
惊奇于审稿专家竟然会就你文章中的那么多问题来给你提出修改意见
这也给了你一次重新审视你文章的机会
最初你会得到两位审稿人的意见
从标点符号到文章哲理
事无巨细
文无深浅
都会提及
每次拿着修改意见
审视一下
有没有一些棘手致命性的问题
是你无法回答的
如果有
不要慌张
赶紧和你导师商量
怎么妥善解决处理这些问题
大牛们可是火眼金睛,一招就打到七寸上
如果没有
那么就OK了
你自己的文章架构是什么样的自己最清楚
对付这些修改建议应该不成问题
我能告诉你的只是一些小tips
比如说你反馈修改意见时
修改意见和你的回答是要附在正文前的
所以回答时如果修改篇幅不是很长
直接在修改意见的问题清单上把你修改的内容粘贴上去
并涌红色字标识出来
这样审稿专家就可以知道
你是修改过了的
就不用再翻到正文看
毕竟给他人省事是一件大大的美德

文章中最会被提及的问题
创新性
你如果找不出这个创新性
你就不知道你和其他文章的区别
你的文章本身的存在价值就值得怀疑
尤其是如果审稿专家指出你写的某种类型的文章
别人已经出了类似的成果
你该怎么为你的文稿怒刷存在
只要是自己有深入思考过
有自己真实想法的文章
认真对比
找出一两个切入点上的不同
应该不成问题
因为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的作品
有些审稿专家也会质疑你文章中的某些观点或看法
没事
在生活这条长长的隧道面前
都会受到质疑
如果你认为你自己的看法没错
你就要标榜自己的个性
继续添加paper佐证你的看法
大牛们不一定比你更了解你所撰写的主题
但是你仍旧需要感谢他们
初审
复审
终审
每一个环节都不得马虎
最后死在终审上的人也有
另外也讲述一点
终稿给你pass了

不服,来申诉
如果你觉得自己文章特牛逼
不昭告天下简直没谁了
OK,就让导师帮你申述
没准就申上了
反正申一下也不会死
《心理科学》是接受申述的
但像《心理学报》是不接受的
3.小结
如果想在心理学核心期刊(至少B类以上)发文
大家平时还是要多去看这些期刊官网上的文章
耳濡目染
从大牛们的文章中吸取诸如问题提出
讨论等等部分的撰写经验
包括其实对审稿人的修改意见怎么去进行回答
也需要认真斟酌
经常有回答不到位的作者的文章被pass掉了的
这里给大家提供一点小提示
《心理学报》官网上每篇文章有【审稿意见】的版块
这提示你可以参考来学习怎么对一些共性问题去进行回答
包括审稿人是怎么去阅览一篇文章的
这也告诉你在写这些文章的时候要怎么去避免一些雷区
和把一些核心部分写清楚
今天分享给大家的就这么多了
至此整个心理学核心期刊发文的经验总结和方法都呈现在大家面前了
如果想知道更多细节问题
欢迎给我评论留言点赞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