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津巴多的《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想要360度无死角说服别人(忽悠和防忽悠),这本书包揽了所有可能。
心理学的书大多数都是研究,或预判一个人的可能行为是什么。态度会影响行为,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态度。
这本书甩出来一个「态度系统」,包含了态度、行为以及认知的方方面面
这本书是心理学大师菲利普·津巴多的又一力作,另外一本是《心理学与生活》。
本书系统地讲解了心理学在态度形成和改变方面的研究理论和实践。
作者认为关于某个事物和问题的态度、行为、认知和情绪就构成了一个人特有的整体反应系统——态度系统。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感受到这本书的魅力,我简要地总结一下大纲和甩出几条金句。
1.一个充满影响的世界
社会影响是指通过某种方式达到的对人的行为、态度和信念的改变。
这本书包括了社会影响的所有内容:说服、依从、从众、认识不协调和自我归因、条件反射、社会学习、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的卷入、偏见、非语言交流,甚至阈下影响。
听众的接受能力极为有限,他们能懂的很少。另一方面,他们忘性极大。
既然如此,有效的宣传必须集中局限于很少的几点,而且一定要用标语口号的形式来表现,直到每个人懂得这个口号的意义。
牺牲这一原则而去追求全面,就必然使有效的宣传工作付之一炬,因为人们不能够消化或记住讲给他们的东西。
这段有点长,我简单翻白一下:
要说服和影响他人,别罗里吧嗦的说一大堆废话。
要提炼关键词,直击人心——比如,校训:勤奋务实、文明有爱。
2. 对行为的影响:直接的影响途径
从众和服从是在我们无意识,没有改变态度的情况下做出的行为。
有很多文章和书,一上来就一顿批评我们从众,从未分析深层原因。
作者对此做了详细的解释:
在大多数情况下,从众却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社会的平稳发展要求人们能够遵从与某些特定的规则。对社会规则和社会规范的从众在社会交往中起着润滑作用。
服从也一样,也有很大的社会价值,比如服从国家立法和规范制度。
本书也告诉你在什么情况下不应该从众,什么时候不应该服从。
3.行为对态度的影响:当行为成为信念
我们的行为可能会影响我们的态度,过去行为是对未来行为的最好预测。
这些行为科学家之间流传着的信条。
作者津巴多在书中提到了认知失调的概念。我们的行为和我们的态度不一致时,我们就会产生焦虑感。
行为已经改变不了,我们就会改变我们的态度。
4. 成为影响的对象:说服诉求
5.使说服更持久:态度改变的持久性和行为的结果
6.影响的抵制和接受:说服的阴和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