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歧木子
关于加缪《局外人》的读后感,或许并不尽善尽美,但也算我尽力而为。
最近新了解了一个词汇,叫刻奇,简单解释就是:在群体中,本身的情绪被无限地夸张放大,从而让真实的情绪虚假化,然而自我还陶醉在虚假中。举个例子,皇帝的葬礼中,真心为皇帝哭泣的妃子看看周围,发现大家都哭得比她更大声,更声嘶力竭,于是她也照做,将皇帝之死搞得如丧考妣。
在我不了解这个词之前,我反复读了多遍《局外人》。能感受到的就是一种格格不入,理所应当又匪夷所思。主人公的一切行为合情合理,只是放到环境中却感到违和。
现在,结合刻奇来看,我们可以清楚地解释出主人公行为使人感到异常的缘由。他没有融入大环境,当他的母亲死了的时候,他毫不夸张地表示悲伤,母亲死了是事实,我很悲伤,但我赡养了她,我问心无愧。但是,周围人的反应就是:你一定很伤心吧?当这种反应一出现,一般人就会下意识表现出很伤心。比如,这件事能让你掉两滴眼泪,但是别人都掉五滴眼泪,所以你也开始掉五滴眼泪,本来真实的情感被夸张化,也变虚假了。主人公一直按照自己的步调行事,其他的人对于这种步调表示迷惑,因为它合理却并不合群。
忍不住插几句题外话,文学就是一件奇妙的事,动笔的时候作家自己可能都不明白,但是他可以描写出来,他的构架他的思想都藏在潜意识里,藏在观察中,文学描述了现象,尽管文学本身可能连这种现象是什么都不知道。比如刻奇,加缪当时动笔的时候有故意围绕刻奇写作吗?只是因为他周围的人无时无刻都在刻奇,所以他观察总结出经典事件经典人物。刻奇心理与加缪的写作吻合的天衣无缝。
《局外人》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是主人公身心都在事件的局内,但却没和人群的局中建立起联系。他同样是人,有人的行为方式,但他是被剥夺刻奇的人,他的一系列行为没有经过他人的夸大,从而和人群之局统一,所以人们见了他,像是个怪胎。
最后法律的审判,却被归为人情的审判,也是个关于刻奇的故事。杀人有罪,但罪不至死,至少多加辩解只是坐几年的牢的缘故,但是人群激昂了,开始煽动了,万众一心的刻奇,他像是在沸水中的冰块,最后他悔改了,是喜剧吗?不,只是因为他屈服了,他被融化了。他对待他的恋人是这样,没有做到情绪共通,还有他与雷蒙的友谊,他没有被外界评价影响。雷蒙和主人公商量如何报复雷蒙他的情妇时,主人公一直在倾听,他没有被情绪所感染,只是看着,听着。这没错,可是在人群中就有错。我想起鲁迅先生的话,如果你遇见社会上有不平事,万不可挺身而出,讲公道话,否则,事情倒会移到你头上来,甚至于会被指作反动分子的。如果你遇见有人被冤枉,被诬陷的,即使明知道他是好人,也万不可挺身而出,去给他解释或分辩,否则,你就会被人说是他的亲戚,或得了他的贿赂;倘使那是女人,就要被疑为她的情人的;如果他较有名,那便是党羽。普通人优先考虑合群,在听到雷蒙的坏名声之后,就不会去跟他接触,哪还会等他主动接触后考虑他的合理性的行为。主人公对雷蒙的评价是有趣,这个词不是褒义也不是贬义,只是表示出好奇。如果说雷蒙是坏的合群的代表,那么在监狱中劝戒悔改的牧师就是好的合群的代表。他们都会引起普通人的刻奇,当然是个人都会对另一个人施展刻奇。向坏或好的刻奇,都不是本心,只是沉浸在氛围中的顺势而为,所以主人公对雷蒙抱以好奇,对牧师抱以嗤笑。牧师的说教利用的是刻奇心理,而非逻辑。换而言之,只靠合群不靠合理,所以主人公嗤笑。而雷蒙,主人公没有觉得他有什么对错,只是有趣。
但是,我这个理论是万无一失的吗?不,我只是将知道的更细化了,主人公不是因为理性,或者说理性不是主导因素。但是,太阳和杀人的理由我还没明白。他在埋葬母亲和持枪杀人的时候看到了太阳,太阳干扰了他的身心,他觉得烦躁。以下为推论,虽然上文也没有什么权威论证,全是一己之见……人除去合群性还遵从什么性呢?生物性,当然不只生物性,但现在要用到的是生物性。生物晒太阳会觉得热,热会带来烦躁。生物在感到威胁时会解决掉威胁。太阳作为一个契机勾出了生物性?实在太牵强了,只能说聊胜于无……
才疏学浅,只能解读到这里了。读书的魅力在于常读常新,以前我解读出理性者在感性人群中的荒诞,现在我更深一步,解读出剥夺了刻奇之后,人在人群中的格格不入。所以下回再读,没准就会解读出更新更详细的事物了。
(有备无患的声明:禁止转载,禁止抄袭,违法必究。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