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了电影《悬崖之上》,由于看之前已经被同事将核心情节剧透过,导致整个观影过程平淡无味。
当然,此处绝不是在讨伐同事,只是这一次体验让我正式了解了我的观影需求。之前也出现过类似剧透后观影无感的情况,可一直没有重视,也没有仔细推敲,以为具有偶然性,几次经历下来,我现在很确定了。
明确了我对剧透的极度消极感受,我是受不了一丁点剧透的,哪怕是看电影前购票时自动弹出的影片简介,我都不敢看,只要看了,就必然会觉得这场电影没什么意思。严重程度甚至到了只要听到别人说这场电影特别好看,我就会觉得一般,就像是我在青春叛逆期故意作对一样。不过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谁还不是个宝宝了?!
那么问题来了: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剧透的感受不同,有人抗拒有人无妨?我通过分析自己,想到两方面原因:
一是源于心理期待易受外界影响。每个人都对未知世界心存期待,不怕剧透的人,这份期待不来源于结局也不容易受他人影响。比如他知道最终结果怎样,他还要兴致勃勃地从一开始就观察这个故事的细节和关键人物的行为,寻找哪里有蛛丝马迹,情节究竟是怎样环环相扣推进到结局的,看完可能还要从逻辑上进行合理性评价。而对于害怕剧透的人,一丁点的剧透都会令其期待值飙升,满足阈值飙升,于是情节中的所有意料之外都成为了情理之中,惊喜不觉得惊,彩蛋不觉得彩。印证了那句“距离产生美,距离拉近了,美没了!”再精彩的剧情瞬间变得索然无味。
二是由于情感刺激需要高度融入。每个人的观影角度不一样,很多不怕甚至喜欢剧透的人往往是上帝视角,喜欢观察影片细节,即便知道结局,也要仔细研究整个剧情究竟要怎么表现和发展。而害怕剧透的人,则需要自己全身心高度融入,身临其境感受情节中人物的悲欢离合,经常会把自己代入,觉得主角就是自己,享受剧情中突发事件带来的多种情绪,而这些情绪情感能产生刺激的前提,就是要高度融入,要在情节里“第一次”经历所有意外和反转,而提前剧透就恰好破坏了这份享受。
第二个问题:对剧透态度不同的人,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有什么差别?我结合身边人,做出以下判断:
不怕剧透的人,生活中往往逻辑性比较强,在处理事情时更在意事件本身的起因经过结果细节,而不是事件中的人情世故情绪情感。这类人情绪相对比较平稳,做事能顾全大局,享受提升自我认知的过程。
害怕剧透的人,在生活中往往共情能力比较强,在处理事情时更在意整个事情所涉及的所有人的感受,在意情绪价值,而不是事件的客观结果。这类人容易受他人影响,情绪波动较大,容易轻信别人,感情用事,做事时能时刻共情,享受与他人建立情感连接的过程。
以上都是我个人结合身边一小部分人的主观判断,样本群体小,没有代表性,也不是科研总结,一定会有很多不妥之处,希望感兴趣的简友们一起讨论哦~
你对剧透是怎样的感受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