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和人情并不对立
昨天在一个全职妈妈原创的公众号里,读了她新推送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内心,不由得就给这位作者打了赏。虽然钱不是很多,但至少表明我对作者的劳动付出的认可和尊重。也表明我本人从涉足自媒体平台起逐渐的认可和接受了这种市场行为。
以前我打开公众号浏览的时候,都会顺手给作者点赞,用点赞来表示我对运营者和作者的劳动付出表示感谢。但从未想过给别人打赏。在“分答”上,付费1元听一条音频,对我来说有点接受不了。好多公众号打开不是软文营销就是一长串的广告。我是属于那种比较传统的“道德党”对那些广告和打赏行为表示不解。直到有一天我看了“逻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在直播里公开兜售他采访锤子手机罗永浩时用的笔。调侃着说他也是个商人,“长谈”视频在“得到”APP里卖1毛钱。出于对文人的仰慕和对知识的尊重。我逐渐认可接受了这种新型的市场行为。
有做公众号的作者也抱怨说有很多“道德党”喜欢对广告和要打赏的事情进行批判,对于心理比较脆弱的作者,可能为此而放弃了写作,那也就意味着这世界又少了几个优质的内容提供者。
但是好像人们好像并不会这样去想,因为大家都喜欢享受免费的东西,免费的知识,免费的资讯。走在马路上碰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乞丐,会发下善心给乞丐三五块。但却不懂得去为新知识新思维去支付1毛钱。
人们普遍认为如果所有事都处理成这种冷冰冰的金钱交易太没人情味了,提问一个问题要付费,看你的文章还要给你打赏,但在这个知识和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不会再免费了。
●
●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直到去外地上学、工作后才生活在城市,对比农村生活的群体和城市生活的群体,在金钱观念上的确有很大的不同。
农村人平均收入低,反而处处表现得大方,不喜欢谈钱,更流行的是一种互帮互助和物质交换。
今天我帮你家地里掰玉米了,隔两天你要来我家帮忙割谷子;今天我去你送了一筐土豆,可能过几天你便送我一袋南瓜。如果是帮一些小忙,你给别人钱,别人还会生气,觉得你怎么这么现实。
城里人平均收入高,但喜欢用钱来计算物品和服务的价值。我用过的空调即使不要了给你,也会按照二手物品算一个价格;
后来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也涌进城里打工生活了,虽然生活在城里,但骨子里还是农村人。朋友开了小店,你需要买点日用品,一方面想着朋友肯定不会多收你的钱,一方面想着去照顾朋友的生意。但结果是,朋友照市场价卖给了你,嘴里还会说咱们是朋友就给你优惠点,你却不好意思张口去讨价还价。
于是,人们就越来越怀念过去那个年代,怀念那时候的人淳朴单纯,不那么“铜臭”味。那时候农村人的邻里关系确实看起来比城里好,人与人显得更加接近,没有城里人那么冷漠现实。
但与此同时,农村人的“是非”其实比城里人多得多,记得小时候村里时不时会有吵架的,本来两家相处很好的邻居,往往因为一些小事,拉开阵势大吵一场便变成死敌。吵架的时候双方都把各种陈年旧事抖翻出来,以计算到底是你亏欠我多,还是我亏欠你多。而这种事在城里就相对会少一点。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状况,根源在于农村流行的是“潜规则”,讲究的是人情、关系、感觉,而城市流行的是“明规则”,讲究的是市场定价。前者难以用数字衡量,而后者则用数字——金钱量化。
所以,那个年代在村里想办点大事,必须要把村干部挨个儿请个遍,吃饭喝酒,然后再把要帮忙做事的人也请一轮。不然,没人去帮忙,别人会笑话你的为人处世有多差劲,办点事连个帮忙的人都找不到。
不过近几年农村也开始逐步走上“明规则”了,社会化分工也越来越细了,碰上婚丧娶嫁这类大事了,有专门的人去主持,专业的团队去打理。主人只要谈好价出钱就可以搞定那些罗里吧嗦的事。亲朋好友去了,也只是道个喜,捧个场。不用再像以前一样当劳力了。
谈钱这事看起来很俗,但它具备了下面两点非常积极的作用:
1、尊重市场规律。潜规则是阴暗、晦涩、难以理解的,但市场规律是相对公开、透明、容易理解的。所以,尊重市场能提高效率、节省时间。
2、价值容易衡量。有了统一的货币,不管是服务还是物品,都可以参照公开市场给出一个定价,让交易双方都觉得满意。但人情、关系的价值难以衡量,很有可能交易双方都觉得自己吃亏了,因此前者容易持续而后者非常脆弱。
尊重市场,意味着尊重市场背后一个又一个提供各类服务、商品的人,并且愿意支付相应的对价。唯有如此,真正做实事的人才能活得越来越好,社会才得以快速发展。
这种尊重,比那种“你我关系好,所以你要免费为我服务”的人情绑架,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尊重钱的力量,其实也是尊重人类包括自身内心“自私”的一面,而不是去回避它。
我们都希望付出能够得到回报,比如认可,尊重,或者金钱上的回报。
任何所谓“不求回报”的付出,基本都无疾而终。那种完美的场景,可能只会出现在文学和影视作品当中。
所以不要怪社会现实,人人都谈钱的时候。这是恰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穷人不谈钱会更穷,人情和钱不冲突,既要坦诚布公的谈钱,又不能丢失人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