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智慧人生简友广场
理上顿悟,事上渐修,如何把佛学运用在生活中

理上顿悟,事上渐修,如何把佛学运用在生活中

作者: 经典悦读 | 来源:发表于2020-10-25 08:09 被阅读0次

一位读者问:“如何把佛学运用在生活中?比如,理上明白一切都是虚妄不实,但遇到问题还是会生气,着急,而且着急过后就后悔,怎么又着急了?”

佛教修行讲的是“理上顿悟,事上渐修”。

理上一念转过来,只能是顿悟;事上灭掉无量习气,须得要渐修。

渐修有多种次第,从觉慧和业习的力量对比看,可分为事后、事中、事前三个觉知次第。

事后觉知:提问的读者所说的情况属于事后觉知。即,具备觉知慧力,但觉知慧力弱于习气,故而往往事后才能觉知。

有觉知慧力是一个可喜的变化,相对于没有慧力者,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比如,两人吵架,无觉知慧力者觉得都是对方的错,以致于多年以后还在耿耿于怀,情绪难消,变成心结。

而有觉知慧力者,他在事后的觉知反省中,有可能和解,不至于演变成多年之后的心结,乃至流转到下一世。

可见,有觉知慧力者,不再如无慧者一般,只能业海浮沉、随波逐流。他在一定程度止,已经能够影响并改变自己的命运。

事中觉知:当觉知慧力与习气相等时,在事情进行中往往就会有觉知,分两种情况。

比如,有的人知道自己正在生气,但却无法止住生气,只能想:“算了,等这场气生完了再说。”因为他此时的觉知慧力偏弱,故而不能马上降伏习气。

当觉知力偏强时,则在觉知的当下,立刻气消。

事前觉知:当觉知慧力大于习气时,往往事前就能觉知。

比如,有这个觉知慧力者,能够敏锐地知道这个话题不能再这么进行下去了,否则就会勾起他的烦恼习气了。于是,他很快止住或者转移这个话题,提前断掉了烦恼产生的因缘。

行者如果仔细观察自己,就会发现上面三种觉知,其实在一个人一生当中,也曾偶尔出现过。但是,由于人们着于相见,常常迷失在了我对你错、我善你恶的分别中,以致于觉知慧力为零。尤其是一些分别心特别重者,往往在制造是非时,还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特聪明,特智慧。

所以,行者当常常用不住相见、一切法皆虚幻等心法来反省自己、觉知自己,就能避免这些过失,并提升慧力。

行者在事上渐修时要明白,从事后觉,到事中觉,到事前觉,这是一个觉知慧力逐渐增强的过程。只要保持觉知,功到自然成,修行者不必着急。

事上渐修时,发愿是很重要的。发下愿后,要懂得“宽为限,紧用功”。

曾有佛子豪情万丈,说要花三个月降伏自己的脾气。结果一个月不到,就破功了。因为他太紧张了,太把脾气当回事儿了,于分别攀缘中,反而不美。

另有佛子发愿争取三十年内降伏自己的脾气,他还淡定地说,万一不行,就下辈子、下下辈子接着来,当时还有人笑他。但结果不到半年,他的脾气明显改善,因为他给了自己至少三十年,也就是说,三十年内,发发脾气还是可以的,如此一放松,随缘处反而进步快。这就是“宽为限、紧用功”的妙处。

相关文章

  • 理上顿悟,事上渐修,如何把佛学运用在生活中

    一位读者问:“如何把佛学运用在生活中?比如,理上明白一切都是虚妄不实,但遇到问题还是会生气,着急,而且着急过后就后...

  • 顿悟与渐修

    佛经中的一部重要经书《楞严经》中讲,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应次第尽。 如何理解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呢? 我简单分析一下...

  • 唯有富足,方能解忧

    持续阅读,探索反思,情绪日更第983天。 我发现所有的顿悟,都是渐修的结果,从量变到质变。 理上可以醍醐灌顶,事上...

  • 无题

    理可顿悟,事必渐修

  • “理可顿悟,事须渐修”

  • 顿悟和渐修

    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应次第尽。

  • 【2022-05-23】换个角度看看

    18:00 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应次第尽。 ...

  • 碎言

    道可顿悟,事须渐修 。道理可以一下子明白, 事情则需要慢慢地完成。 顿悟是智慧,渐修是实践, 光有智慧没有...

  • 渐修顿悟

    得到内容摘录: 顿悟非常少见,但却非常重要。而且,顿悟的发生,往往不是偶然的。只有当一个人一直在收集数据,...

  • 20220613晨课

    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应次第尽。 晨课:《楞严经》-如琢如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理上顿悟,事上渐修,如何把佛学运用在生活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pw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