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洗手?谁不会?这是每个人都自认为会做的事,没有人会说自己不会或不懂洗手。
但,现在,我就是想承认自己在已过的半生中,的确不会洗手,虽然没有产生什么不良后果,但现在想起来也觉得可笑,这么简单的事,怎么就是做不清楚。
【二】
洗手的行为是怎么来的?一查百度就能了解它详细的来龙去脉。这里我简单概括一下:历史事件上,洗手是医生的事。以前的医生没洗手给别人看病,病人感染越来越多,后来经过几十年人们观察对比,终于发现医生洗手比不洗手,病人感染死亡率大大降低,才得出洗手的重要性。于是,推广到社会,就是人人要洗手,保护自己保护他人。
【三】
小时候,经常一放学跑出门去垃圾堆捡烟盒,回到家吃饭时,一进门,父母一阵吼:洗手去。于是就在脸盆里,湿湿手,搓两下,然后用毛巾擦一下,就算洗好了。双手也因为这种洗手方式,累积下来出现厚厚的一层污垢,每当冬天来临,手就冻的开裂,还一直找不到原因。直到父亲转业回老家,在路途上的一次近半个小时的泡手,手上污垢得以清理干净,加上随父亲转业回家乡,没有再出现开裂的现象了,但好了伤疤忘了痛,洗手的马虎习惯却延续了下来。
【四】
前几年在TED节目看了一期介绍如何用手纸擦手的视频。本来一件小小可以忽略的事情,他却用了十分钟来分解讲述,给我极深的印象。总结下来就是洗手后,双手向下甩十二下,然后用一张手纸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手擦干。一是的确手干的快,二是节约纸张更环保。我看后,也学过甩甩手12次,坚持了一段没坚持住,就放弃了。
【五】
今年罗胖得到知识春晚的节目就看了一小段,恰好是一个洗手的问题,演示的讲座老师用七步法介绍正确洗手的方法,我是看到他一手五指并拢在另一只手掌心中搓动的动作画面时,才突然顿悟自己洗手的时候竟然从来没意识到要洗指尖,同时也想洗指尖就会意识到剪指甲的重要性。一刹那感觉到这么多年手都错了。
【六】
网上现有洗手的最新标准口诀:内外夹弓大立腕的七步洗手法,应该是最专业最全面的。
我呢,也把自认为最佳的洗手全流程描述一下:伸出双手,用水湿手,上洗手液或肥皂,双手正面搓,背面搓,五指张开交叉搓,大拇指单独搓,五指并拢揉搓指尖,然后腕部揉搓,用水把泡沫冲洗干净,甩手十二次,基本手上已无水珠,接着用一张手纸轻轻拍打手面,不一会儿一双干干净净的手就诞生了。
【七】
疫情来了,标配的事情是戴口罩、勤洗手。疫情结束后,标配中的戴口罩不一定成为以后日常,但勤洗手必然成为一种日常。虽然以前也是一种日常,比如耳熟能详的“饭前便后要洗手”的卫生宣传口号。但与现在的洗手比,洗手的方式专业性和大众认知程度都提升了一个层次。
【八】
手洗好了,思想也要好好洗洗。生活无小事,处处有哲思。我们面对最熟悉的最简单的行为时,往往是漫不经心地去对待,一定要等到出现切肤之痛的问题时,才会得以警醒,一个人如此,一个社会往往也会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