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宪问第十四》12:孟公绰之用

《论语·宪问第十四》12:孟公绰之用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1-05-20 22:22 被阅读0次

《论语·宪问第十四》12:孟公绰之用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先生说:孟公绰这个人,让给他做赵、魏的家臣是绰绰有余的,但不可以让他去做滕、薛的大夫。这里的“老”是指大夫的家臣。例如《仪礼·聘礼》中的“授老弊”用的便是这层意思。

历史是隔膜在今人与古人之间的一层迷雾,越是年代久远,揭开它越是需要小心翼翼。赵、魏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在诸侯邦国中算是大国、强国。滕、薛则属于小国、弱国。孔子的意思是明白无误的,孟公绰这个人,做大国、强国大夫的家臣很称职,却做不了小国、弱国的大夫。

任正非先生在华为的制度设计上,特别安排了“空降兵”的适应法案。孔子对孟公绰的描述,更像是在讲一个“空降兵”的困顿。在大国、强国的大夫哪里做家臣游刃有余,安排到小国去做个大夫,却很容易陷入泥沼。

在两千多年的孔子看来,这是个人各有才,物尽其用的问题。老人家的意思是要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地方。两千多年后,在任正非看来,这是一个需要打一个空降兵”适应法案的补丁,才能让人才适应华为,华为接纳人才的问题。其实,不单单是华为,世界上真正的大规模企业,到了一定程度都会通过人才流动的方式激发组织活力。

单纯就激发组织的创新活力这一出发点来看,这当然是孔子他老人家的历史局限性。春秋和战国算是周朝礼乐制度的苟延残喘,用鲁迅笔下九斤老太的说法,是一代不如一代的,给人的感觉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的。孔子这个时候,能够研制出的唯一地药便是“克己复礼”以增强社会本身的稳定性。我们怎能奢望老人家提出激发组织创新活力,在将倾覆的大厦上再踹上一脚呢?

孟公绰是谁?

孟公绰是鲁国大夫,鲁国三桓中的孟氏族人,孔子多次提到这个人,算是个积极向上的正面人物。《史记》说他是孔子所尊敬的人。廉静寡欲,但短于才智。

如果把一个人抽象成某个概念,比如司马迁所说的“廉静寡欲、短于才智”,我们便很容易从这个人一生所经历过的事情中找到依据。于此同时,这个人的其他史料,其他品性便被丢进故纸堆,难以为人所知了。这便是历史的两面性,它一方面是主观片面的,另一方面又是客观凝练的。

我们再看另一则与孟公绰有关的史料:《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二十五年春,齐崔杼帅师伐我北鄙,以报孝伯之师也。公患之,使告于晋。孟公绰曰:“崔子将有大志,不在病我,必速归,何患焉!其来也不寇,使民不严,异于他日。”齐师徒归。”这则史料完全颠覆了司马迁所说的“短于才智”,这里的孟公绰绝对是个从容淡定、英明决绝、料事如神的人物。

孟公绰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这个人到底适合做什么?

孔子后来点评春秋各国人物时,特别强调了“孟公绰之不欲”,孔子认为,孟公绰因为“不欲”,在当时,也算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关于“欲”,孔子在回答子张所问的崇德辨惑时略有展开——“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惑也”。孔子认为“欲”是个体、片面、一时的感受所引发的想望,是一个人陷入困顿、迷惑的根源。后来的《菜根谭》讲“贫莫贫于多欲”也是这一层意思。

“不欲”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讲“壁立万仞,无欲则刚”。“孟公绰之不欲”是趋近于“刚”的,正因为“不欲”,才成就了壁立万仞般的“刚”。

正因为如此,孟公绰在一个强大、稳固的政治结构上更能发挥自己“不欲”的“刚”,更能成就自己,成就所在的政治结构。《左传》所记载的他在政治危机来临时的从容应对,便是一种印证。反过来讲,孟公绰“不欲”的“刚”是不适应弱小、散乱的政治结构的,很容易在乱入牛毛的事务泥沼中陷入困顿。

还有一个隐性的问题,孔子没有名讲。“不欲”的“刚”本身是稳定的、难以改变的,很难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将这样的人放在琐碎的、不稳定的政治结构中,很容易夭折。

今天我们用人,差不多是要榨干他的才情的。 大规模企业的轮岗制就是这样的出发点。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看待人才,更多的人尽其才,还有一层爱惜人才的意味在。即便是充分使用人才,也不要违背他的本心本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宪问第十四》12:孟公绰之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tij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