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称“冬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冬至在各地有不同的习俗,中国北方多数地方冬至吃饺子,南方地区有吃汤圆、喝酿酒的习俗等。

冬至有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意思是此时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阳气上升,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周礼》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祭祀祈福,其目的是祈求消除瘟疫,减少荒年饥饿。

一起看看文人们冬至有饱含怎样的感情?
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这是白居易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站中,恰逢冬至这个时节,有感而发作了此诗。诗人夜晚独自一人抱膝坐在灯前,只有自己的影子孤独陪伴。我想着家中的亲人们此刻聚会到深夜,还应该会谈论起我这个远行之人吧!整首诗以语言质朴,构思巧妙,借用冬至这个团聚的日子抒发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寂和对亲人的思念。

冬至——(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这是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当时他在夔州生活,常年在外流落漂泊,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冬至这天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写了杜甫自己漂泊无定的生活。客在他乡的悲愁简直要折磨死人了啊!就如同那冬至时节扑面而来的寒冷一般。
颔联写了自己的旅居境况,流浪江湖之上,自己照着容貌,好像只有我是独自衰老。“天涯风俗自相亲”更让诗人增添了对故乡的思念,更加凸显了那种穷困潦倒的状况。

颈联写了诗人在这个冬至时节里,拄拐而行,满眼的凄冷,想着昔日的热闹和得意之时,两幅画面强烈对比,形象动人。
尾联紧承上联,联想到长安。很想结束这种流浪的生活早日回归故土,可是却找不到回长安的路了。是真的找不到了吗?并不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路途的迷惘和无所适从。
整首诗,将杜甫万年那种漂泊流浪的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口气读下来仿佛置身于冬至那寒冷之中,情真意切又浑然天成。
江城子 龙阳观冬至作——(元)尹志平
六阴消尽一阳生。暗藏萌。雪花轻。九九严凝,河海结层冰。二气周流无所住,阳数足,化龙升。归根复命性灵明。过天庭。入无形。返复天机,升降月华清。夺得乾坤真造化,功行满,赴蓬瀛。

这首诗是元朝的诗人尹志平所作。他的这首江城子,也是写了冬至这一时节天气的寒冷,细细品味却充满道家的无尽韵味。
大家看到这个名字是不是特别熟悉,没错就是金庸笔下《神雕侠侣》中全真教的尹志平,此人历史中却有其人,是全真道教第六代掌教宗师。和作品中不同,他是一个在道教中的地位是很高的,还懂医术,经常治病救人,在战乱、灾年里经常救助百姓,品德高尚,深受百姓爱戴。后来,金庸金庸觉得这样写尹志平,有点太过诋毁古人,于是在新版中将亵渎小龙女的这个角色改为虚构的甄志丙。

关于冬至诗词,大家还知道哪些,欢迎留言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