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正视死亡

正视死亡

作者: 綺羅Kira | 来源:发表于2020-07-27 09:34 被阅读0次

正视死亡-周国平

1

哲学正是要去想一般人不敢想、不愿想的问题。作为一切人生——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幸福还是不幸——的最终结局,死是对生命意义的最大威胁和挑战,因而是任何人生思考绕不过去的问题。

2

中国的圣人说:“未知生,焉知死?”西方的哲人大约会倒过来说:“未知死,焉知生?”中西人生哲学的分野就在于此。

3

我最生疏的词:老。我最熟悉的词:死。尽管我时常沉思死的问题,但我从不觉得需要想一想防老养老的事情。

4

我常常观察到,很小的孩子就会表露出对死亡的困惑、恐惧和关注。不管大人们怎样小心避讳,都不可能向孩子长久瞒住这件事,孩子总能从日益增多的信息中,从日常语言中,乃至从大人们的避讳态度中,终于明白这件事的可怕性质。他也许不说出来,但心灵的地震仍在地表之下悄悄发生。面对这类问题,大人们的通常做法一是置之不理,二是堵回去,叫孩子不要瞎想,三是给一个简单的答案,那答案必定是一个谎言。在我看来,这三种做法都是最坏的。正确的做法是鼓励孩子,不妨与他讨论,提出一些可能的答案,但一定不要做结论。让孩子从小对人生最重大也最令人困惑的问题保持勇于面对的和开放的心态,这肯定有百利而无一弊,有助于在他们的灵魂中生长起一种根本的诚实。

5

我们对于自己活着这件事实在太习惯了,而凡是习惯了的东西,我们就很难想象有朝一日会失去。可是,事实上,死亡始终和我们比邻而居,它来光顾我们就像邻居来串一下门那么容易。所以,许多哲人主张,我们应当及早对死亡这件事也习惯起来,以免到时候猝不及防。在此意义上,他们把哲学看作一种思考死亡并且使自己对之习以为常的练习。

6

人皆怕死,又因此而怕去想死的问题。哲学不能使我们不怕死,但能够使我们不怕去想死的问题,克服对恐惧的恐惧,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对死的自由。

7

死是哲学、宗教和艺术的共同背景。在死的阴郁的背景下,哲学思索人生,宗教超脱人生,艺术眷恋人生。

美感骨子里是忧郁,崇高感骨子里是恐惧。前者是有限者对有限者的哀怜,后者是有限者对无限者的敬畏。死仍然是共同的背景。

8

时间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礼物,而对所有人都相同的是,它然后又带走了一切礼物,不管这礼物是好是坏。

9

善衣冠楚楚,昂首挺胸地招摇过市。回到家里,宽衣解带,美展现玫瑰色的裸体。进入坟墓,皮肉销蚀,唯有永存的骷髅宣示着真的要义。

10

死是最令人同情的,因为物伤其类:自己也会死。

死又是最不令人同情的,因为殊途同归:自己也得死。

11

死有什么可思考的?什么时候该死就死,不就是一死?——可是,这种满不在乎的态度会不会也是一种矫情呢?

12

对于死亡,我也许不是想明白了,而是受了哲人们态度的熏陶,能够面对和接受了。

相关文章

  • 免疫系统专题 第1课

    《正视疾病,正视衰败,正视死亡》

  • 正视死亡

    死亡,如此陌生的熟悉 每一天醒来,我都会虔诚的 等待着她的莅临,而忘了 恐惧,焦虑,以及 心头涌出的不切实际的自豪

  • 正视死亡

    阅读《人间值得》一书,作者对于“死亡”的看法、态度,值得思考。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如果有人孤独地死去,周围的人可能...

  • 正视死亡

    正视死亡-周国平 1 哲学正是要去想一般人不敢想、不愿想的问题。作为一切人生——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幸福还是不幸——...

  • 正视死亡

    有人认为死亡是一件晦气的事, 因而不愿意提起。 从古到今, 中国的死亡教育如一张白纸。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 面对...

  • 正视死亡

    最近,台湾知名体育主持人傅达仁的家人,根据他的遗愿,公布了他在瑞士安乐死的视频。 视频里,傅达仁手端一小杯毒药,淡...

  • 正视死亡

    死忘亡是一个很大的词。以前我最怕三件事:生病,死亡,变老。十年前我皈依了三宝,成为了一名居士。学佛不避讳死亡,因为...

  • 正视死亡

    Day 242 廢銅爛鐵读《透过佛法看世界》之“修行者的死亡”:死亡是无可避免的,回避死亡的话题只会让自己在生命的...

  • 正视死亡

    每个老人都需要正视死亡,直面生活。每个年轻人都需要花三天时间于即将离世的老人共度72小时,深度了解活着的可贵。

  • 2019.12.21周六 晴

    死亡的恐惧有了对生活的动力。 可是我们还是要尊重时间的力量,不是抗拒死亡,而是正视死亡,当你正视了,你才可以放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正视死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wal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