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么更好的让别人按你想的来做
了解这个目的之前,先分解下我们日常接触到的信息类型:
信息大致可分为三类:记述、评价和规范,几乎所有的商务文案都由此组成 。
记述信息指描述事物的情况和现象本身。
例如:这个水壶是铁的。
评价信息表现情况或现象的好坏。
例如:这个水壶好漂亮啊。
规范信息表示情况或现象“应该有的状态。
例如:这个水壶应该有500ml。
具体到实操上,当你知道对方心理的评价标准和行动原理时,不直接传递给对方“你应该xxx”的规范信息,而仅仅表达"记述和评价性的信息时",对方会进一步由自己得出“应该xx”的结果,这种劝服,可能会更有效果。
只传递记述信息:跟司机说“这个地方不能停车”的记述信息,司机可以理解出“要换个地方停车的”规范信息。
只传递评价信息:这种功能的开发,是每个IM应用所必须的,对方会理解出“要开发这种功能“的规范信息。
当然,要想信息被对方准确接收,不被理解错的话,就最好按照记述-评价-规范的顺序传递信息。
例如:这个人是做产品的(记述),做产品的逻辑思维都比较好(评价),这个人的逻辑思维应该比较好(规范)。
2.东西写出来,别人看不懂怎么办?
让文章清楚表达的第一法则,是清楚主语和谓语的关系。
让主语谓语的关系更加清晰的做法有两种:
1.缩短主语和谓语中间的文案内容;
2.依据情况,把句子拆分成两个来说明。
用下面一个例子来说明下:
例如:研发同事在上周的需求评审中,了解到这个版本的研发任务只有1个变更后,感到很轻松。
主谓之间隔的文案过长,尝试缩短点:
在上周的需求评审中,了解到这个版本的研发任务只有1个变更后,研发同事感到很轻松。
结合之前在5个步骤教你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中提到,先说结论的原则,可以考虑把结论提前:
研发同事在上周的需求评审中感到很轻松,因为他了解到这个版本的研发任务只有1个变更。
时刻让看到文章的人能快速、清晰了解到当前行为的对象是谁,非常重要。
3.用字具体能够影响对方的行动和情绪
这里从书中理解到两层意思。
3.1.降低接收者的理解成本:忌用抽象、模糊的表达。
很早以前政府式的公文中,经常看到这种模棱两可的表达:
例如:“经过整体的评估,打算调整…”“强化…”“推动…”“调整…”
如果是只是方向性的指示,这种说法当然无妨,但如若不是,就会给人一种无法进入具体行动层次的感觉,徒增影响。
例如:“赶快调整库存”→ 增加还是减少 ?
3.2唤起对方的强烈的情绪:采用具体的描述表现。
这里适合用文中的案例来说明:
例如:“一个学生在团队活动中受伤了”这是非常抽象地概括。
如果采用具体的描述:
炎炎盛夏,在第二中学地面又干硬、碎石子又多的操场上,二年一班的每个学生身上沾满尘埃,满头大汗地练习叠罗汉。正当他们把人叠到第五层时,在最下面一层支撑的D君,右肩忽然发出‘喀拉’一声闷响,骨折了。叠在D君上层的学生随着惨叫声,一一跌落下来。被救出的D君,肩膀被断裂的锁骨刺穿皮肤,骨头凄惨地露在外面。
一旦叙述到这种程度,我们多少可以感受到当事人的痛苦,唤起内心的情绪,如果后面的表达是希望大家对于这个学生进行捐助等,利用这种表达,就能产生更加明显的效果。
4.讲故事的顺序
当我们传达信息给对方时,如果能在开篇就托出主张,然后继续辅以更加详细的根据,说服力,将会大幅提升。
在写一篇文案的时,我们根据从上往下的结构,可以把文案的信息分为:主要、关键、次要三种信息。
主要信息就是文案的标题,读者看到主要主题,就能大概知道文案所述的范围和内容是什么,一般来说,主要主题多是1个,也有包含两个的情况“如:《xxx市场的动向和对xxx项目的意义》”
关键信息是支撑主要信息的骨架信息,一篇文案内关键信息数量,建议既不少于3个,避免文章内容单薄,不利支撑主要信息,也不多于7个,使得篇幅巨大,观点逻辑复杂,增加接收的成本,对次要信息的要求亦是如此。
笔者注:数字的出处有一个5+-2的心理学依据,即人们容易记住3~7范围内的事物。
整体传递信息的顺序可参考如下:
1 → 先传达主要信息
2 → 4传达关键信息
5 → 回到第1个关键信息
6 → 11按照“次要信息、次次要信息”的顺序传达
12→ 再确认此关键信息
进入下一个关键信息,继续上述的5 → 12循环。
以上理解均来自《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从逻辑思考到文案写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