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与海量资讯相处,在获得真知的同时避免焦虑,还真是个问题。
如果你沉溺在信息海洋中无法自拔,焦虑万分,真应该看看这本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叫“整理”,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像“人生整理魔法”之类的书,告诉我们整理信息的小技巧。并不是。蜜虎认为这本书提供的是对抗信息爆炸的实操方案:只用一个本子,并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实现信息输入输出的平衡,并映射生活的况味。
1、输入:一个本子走天下
没听错,不是印象笔记、不是手账,没有分类、没有计划。只用一个本子,完全可以实现对信息的有效记录、处理。从读到这本书的三分之一,蜜虎已经迫不及待的随手抽出个本子在用,到现在已经一个月了,按照作者一元化、时序化、索引化的三个原则记录,成效喜人。
先说一元化。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天荒地老,不考虑规格尺寸、不考虑图案花纹,一个本子,用起来即可。有啥好处?一是用本子漂越信息海洋。任由他海量信息,大水漫灌,本子就像一叶扁舟,坚守自我,简约而不简单,浓缩信息精华。二是纸的触感对抗电子笔记。印象笔记好用,有道云笔记好用,所有电子笔记的有点我能说出一大堆,但是看着泛黄纸张,手握笔杆,听着沙沙声响,本身就是一种魔力,触感越丰富,感触越生动。电子笔记只能作为本子的辅助。三是计划不如变化快。不用分为生活笔记、工作笔记、写作笔记、读书笔记、日记,分门别类的,看上去清晰完备,却牺牲了自由度,倒不如一个本子,想写就写,想画就画,想粘就粘,自由带来创意。作者的比喻非常贴切,他说本子想个大玩具箱,整理玩具的时候,只要把玩具一股脑的塞进去即可,本子也是这个原理。
再说时序化。时序化,也就是按时间轴,记录工作、生活、思考。作者有一个“卷轴”的比喻,就是把笔记拆开按页排列后,像一副长长的画卷,人生百态,悉数呈现。可脑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长卷。这种主张背后的哲学,是让现代社会被扭曲的时间,回归到它本来的样子。记录时,不用计划,也不用补写,打开本子,在空白处留下痕迹,涂涂抹抹,写写画画,这便是人生长卷的印记。
最后是索引化。这一点,客观上说,确实不如电子笔记,毕竟搜索框是大脑习惯的信息定位方式。但是,考虑到前两个原则,记在本子里的东西的价值度要高。所以,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些小技巧建立索引,是一种信息优选,同时在信息输出时也方便不少。作者给出了不少小技巧,不一一展开,结合自己使用,说说心得吧:不用刻意用不同颜色、粗细的笔进行记录,会影响效率,要在平时翻看时,针对时间点、标记点、结构脉络,用红笔画出来,这样既是对之前记录的回溯,又建立了索引体系。

2、输出:纸张里的创意涌现
记下来,只是第一步。奥野宣之这本书毕竟叫“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起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世间万物信息的整理,为我所用;二是对整理的信息进行再利用,进行知识生产。所谓信息输出,便是这第二步。作者提出的步骤为:收集-咀嚼-发酵-顿悟-具体化。乍一看来,和其他创意策略差不大,主要是创意的底层是基于对笔记信息的整理。作者背后的逻辑,是詹姆斯•韦伯•扬的创意观念,即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基于此,有两点必须要注意。
首先,要经常翻看。why?第一,我们接触到大量信息都是破碎不堪的。尤其是在从学校被抛向社会之后,没有整块的时间,得到的知识都是琐碎的,比如听得到的专栏、读到好的书评。即时当时有所得,也是一闪而过。所以,必须记下来,哪怕只言片语;也必须时常翻看,哪怕字迹潦草,这样才能把破碎的知识进行整合,链接到大脑里,形成认知体系的一部分。第二,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人们有种心里错觉,以为看到的知识就是自己的知识。不信你问问身边人,每天翻公众号、看新闻、读杂志、听喜马拉雅,真正记住、懂得进而实操的知识到底有多少?所以,要放弃虚幻的想象,踏实一点,我们能够掌握,并且需要掌握的信息,并不多。与其用新的刺激娱乐大脑,还不如学点真东西。
然后,“不是有思才写,而是为写而思”。这是作者提法,觉得很有说服力。拖延症的一种就是,腹中千万言,下笔如便秘。不要等到所谓“有想法”了,才去写,那时候黄瓜菜都凉了。做个简单的计算。第一步:阅读A文章+学习B书评···;第二步:对A、B等进行思考;第三步:在坐地铁时闪现出精彩点子;第四步:有时间好好整理整理写下来;第五步:遗忘遗忘遗忘。所以,莫不如坐下来,开始写,一个字、一句话、一小段,越写越有感,越写越带劲。这时候写出的东西,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而是思维的创造。用本子好处就这儿,不是把乱七八糟的东西塞在一起,而是用笔带动思考,把思考沉淀在纸上。
3、感动:浓缩生命的本子
本子是个复杂的存在。不仅仅是摘录一段话,写下创意火花,抑或记录生活琐碎。它就是生活本身的浓缩,是生命意义的投影。比如,去博物馆的票据粘在某一页,周围写满了奇奇怪怪的问题,让你想起那天儿子玩的飞起,嘴里不停说说说;有十几页脏兮兮的,句子七零八落,那是一次完美的草原自驾游;有两个礼拜全是理财的话题,什么价值投资、复利,原来正在想一个重要的稿子。
作者提出的“黄金地段”说法很有意思。其实,他指的是本子的扉页可以放上对自己有意义的物品,或者是孩子的照片、涂鸦,或者是汗水换来的录取通知书,再或者是即将到来的公务员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试证。日本人的小心思真让人感动。那些重要的,或者长期看来可能不重要的东西,只有时过境迁之后,翻开它,体会它,才能让这种历史感,属于普通人的历史感,击穿平庸,直达内心。看书里介绍和图片,作者已经做了将近200个本子了,本子的照片充满沧桑感,真是一种享受。
最后说一点使用心得吧。君子役物。本子为我所用,要是为了记录而记录,为了丰富而丰富,就丧失了本子的特性,论为形式主义的负担。另外,在选本、选笔的时候费工费,真的是得不偿失,莫不如就进取材。当然,在刚开始写的时候,总有些不自然、不自在,不知道写些什么,怎么写。过一段时间后,会越来越趁手,像手机一样变成必不可少的存在。
人们总说抓不住流年。是的,记忆经济学会让我们遗忘许多事情,可怕的是,时过境迁后,连遗忘本身都被遗忘了。我希望有一个记事本,不记录情绪,只留下事实,过滤掉庞杂的信息,只留下有意义的只言片语。
所以,请拿起本子,开始写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