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显示8月20日,分班考试这么快就来了。两周前,才真正意识到应试教育无法回避,而自己的儿子应试能力特别特别弱。我开始陪孩子认真对待这件事。
试题,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短短两周时间,我陪孩子一起做题,却感觉好漫长!语文的很多生僻字,我们成人也读错、用错;抽象的数学不同的模块公式......我对这次考试结果不太乐观。俩周能有什么突飞猛进?新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到行为内化,是需要时间的。只希望他有所改进,能领悟到:不就是考试么!努力了,就会有提高,有收获。
习惯了放松的状态,紧张不起来我是理解的。他学习不排斥,也不积极。做错题,我生气训他,他被激怒发脾气,我更是言辞激烈教训他,有几次甚至气得动手抽他后脑勺,希望简单粗暴的方式,使他尽快认错、过目不忘。题做对了他也高兴,也能释然入睡。
孩子心态性格好,过了就忘,也不记恨埋怨我。我也及时补救安慰:有一点改进就夸;给他做好吃的;承诺一会儿让他读读搞笑的笑话;陪他讨论下他感兴趣的话题……亲子沟通还算畅通,没有太大的嫌隙。
一次语文作业,要求用比喻手法模仿例句造句子:---的爱,就像---,他写道:“妈妈的爱,就像黑夜中照过来的车灯”。像春风,像蜡烛......很少拿车灯这样子比喻母爱吧?不清楚他到底想说啥,就继续问他,他犹豫了半天,最后哼唧着终于说了:嗯,就是说,黑夜中的车灯,很亮,能让人看到路,但是很刺眼让人也特别难受……
有点欣喜,孩子有自己的观察,和感受,他们的情感世界一直都是丰富多彩的,只是没有合适的机会和方式表达,而我们成人也顾不上倾听和关注他细微的感受。惊讶之余,我有点反思,是自己教育的方式不够温和?不太合适?
然而,眼下这个迅猛发展的商业时代,目标性强,功利心重,社会需求和价值成了一个人成功的标准和关注点。个人的细微感受,舒服不舒服,能不能接受是被忽略掩埋的。听上去有点悲哀但却是事实。一个人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绝对的自我和自由的,敏感的心思,父母亲人可以怜惜照顾,但也不可能一直被社会的其他人关照。
我告诉他:妈妈会尊重你的个人感受,但也不得不适当的引导你做一些你感觉不舒服,却必须要做的事情。希望妈妈的爱,能一直照亮你的前路,可是,不舒服的感觉里,你可知道,你可能在改善,在进步!
恣意生长的树木花草鸟兽鱼虫,大自然中自生自灭。而作为人,是有意识,有主动创造性的。不能从舒服放松的状态走出来,自觉追求目标,和自我管理,和花草鸟兽有啥区别,自生自灭?贪恋舒适区的安全、可控感、无压力,却阻碍了我们扩展新思维,增加新技能的成长机会。从体制内工作到自己出来做事情,我自己也体会过被迫离开安乐窝,独自摸索在陌生领域的孤独感和焦虑感。然而一旦打破枷锁,却是全新的生活!
学习了不等于通晓;hear不等于get;疏忽了这个跨越,就是自欺!
习惯是需要时间的,小升初只是人生大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阶段性标点。拉长到10年后,你拥有怎样的习惯,就会有不同的人生。孩子,你一定要试着学会“自虐”,从舒适区走出去,适当紧张起来,对新的目标要奋力跳一跳,也许就够着了,外面的世界更大更精彩!爸爸妈妈会给你时间,只要你有意识追求进步;也会给你纪律和规划引导,拉着你跑赢过去的自己!
--补记:成绩已经出来了,不理想,进不了刘老师的班,他有些不开心。但进步还是有的。学习习惯在改进,笔记也用心很多,比上次提高了20多分,语文尤其明显,阅读题的正确性提高不少。这个得特别感谢赵老师总结的阅读题答题讲义!太有用了。关键的下一步要静下心来完整地做真卷,并且改错题。数学还是弱,题都是半懂不懂,似是而非的。反复反复再反复,想提高,就这一个环节。孩子的思想工作也要做好,有励志的好文章,有介绍好学习方法适合他的,都和他一起读一起研究。关键的阶段,给他最实际的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