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北京的爱,有三分之一来自于这里的书店。
大概从大学时养成了逛书店的习惯,每到一个城市都尽可能的去当地书店逛逛。有时候甚至不为买书看书,就是喜欢被书籍包裹的氛围。我的家乡小城,除了分布在学校周边的各个教辅书店,就只有新华书店一家能够满足普罗大众的阅读需求。新华书店有三层,最初三层皆书,后来一层改为卖手机、小家电等,没过多久,二层又辟了半截去卖衣服。不难看出,虽有国企的牌子撑腰,也实在难以为继,不得不另辟财路。书店难盈利,这是很多人的共识,所以很多书店老板都说,他们是在用做慈善的心态在做书店。
人群基础对书店而言至关重要。北京是国家的文化中心,这里从来不乏爱书人,不过群体也不大,凑合着能支撑这些书店生存下去而已。万圣书园的刘苏里曾对望京一位读者说,“但凡望京有五十个像你一样爱书的人,我就在这里开一家分店”,说五十人或许太过刻薄,但也能对阅读现状窥见一斑。于是好些书店都扎堆开在了成府路上,我差不多每周都要往那儿跑一趟,这是我唯一羡慕清北学子的地方。

逛书店和逛街有相似之处,都是寻自己所爱之物,纵然有自己钟情的店铺或商厦,总还是会经不住诱惑,想去别处看看,万一那儿更好呢。平时周末时间有限,况且我还会拿出大半天的时间在家里待着,所以“试错成本”很高,不想把仅有的外出时间浪费在可能“无意义”的寻找上。所以一直都去万圣。
今年的清明假日,本来定了直飞敦煌的机票,临行前航班被莫名取消,整个人像泄了气的皮球,也懒得去计划之外的行程了。干脆逛逛京城,拿这三天来探店。临行之前草草做了攻略,本想趁有限的时间把几家名头大的书店一网打尽,真正出发了才知道这是费时费力的体力活儿,逛书店由不得走马观花,虽然不能每本都拿出来品读几页,至少眼睛要扫过每一个书脊,知道这里都有些什么书,所以满打满算,一天时间最多逛两家。到现在也只去了王府井书店、涵芬楼、单向空间、三联韬奋而已。未完待续,先简单聊聊。
王府井书店
清明假期第一天,本想去国博把大英博物馆的展览看了,一到长安街便看到了如龙的长队。干脆弃展前行,徒步到王府井,在南口不远处看到了气派的王府井新华书店。
此处之前为风入松书店。据说民营书店在1995年之后曾有过短暂的繁荣,风入松进驻王府井是其中的标志之一。只可惜好景不长,王府井毕竟是商圈所在,人群成分复杂,需要的是大而全的全品类书店,而非风入松这样的特色学术书店。于是风入松败走王府井,新华书店接下了这把大旗。当然,在这条街上论资历,新华书店是高于风入松的,1949年建立,与共和国同岁。对于它而言,只是挪个窝、北移了几百米而已。
初进王府井新华书店时,其实蛮失望的。进门最显眼的位置上,是千篇一律的成功学与大佬传记。一楼作为门面所在,以畅销书与主旋律为主。二层为教辅材料与儿童读物,粗逛了一圈,十分羡慕现在的孩子又这样的读物库,许多书不仅印刷精美、内容也十分考究,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三层有许多原版外文书籍,依然是大而全的路线,仔细挑选也是好书多多。四层是我的挚爱,以文学艺术为主导,细细搜罗了一圈,站至腿麻才恋恋不舍的离去。至此已经无力去逛完上面两层了。
如非必要,我平时基本不去新华书店。在当下这个时代,出书的门槛越降越低,一入新华书店就像掉进了汪洋大海,珍珠是有的,挑出来得费点时候。所以我越来越爱独立书店。
单向空间
单向空间是一家个人味道极为浓烈的独立书店,建立于一时兴起,据创始人许知远说,“只是偶然在圆明园后院发现了一个长廊空间与种满核桃的院落。它有种颓废的美与宁静,实在期望据为己有。”有点遗憾,没能去成圆明园那一家,就近去了朝阳大悦城的分店。

店内所陈书籍都与几位创始人的品味息息相投,以人文为主,艺术、哲学、自然与历史次之。摆在近门处的推荐阅读书籍就足以让人驻足大半个小时,足以看出选书人的用心。
不仅所选书籍品质甚高,它还营造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阅读空间,及视觉、听觉、触觉与味觉的全方位感受于一体。店里有舒服的座椅,有可口的饮品,还有许多有意思的周边产品。不得不说,靠窗的夜景不错。
PS:单向空间右侧有一家十分赞的音像店。里面放着我最爱的Suede。
涵芬楼
涵芬楼的母体是商务印刷馆,位于其地下一层。正如它的名字一般,涵芬楼是一家十分具有中国范儿的书店,这个“中国范儿”并不体现在装潢,而是它对书籍的选择。在这里你可以找到许多版本的古籍,由于创始人的关系,这里的国学、儒学书籍的丰富,更是国内首屈一指。当然了,最多的还是商务印书馆所印书籍。

我是下午五点钟左右到达涵芬楼的,当时正值清明假期第二天,各个景点游人爆棚。涵芬楼位于游人如织的王府井附近,却是闹中落了个静,当时店里的读者加上我不过五人。到最后只余我一人在书架中翻翻捡捡,店里放着并不扰人的轻音乐,店员之间在轻声的交谈,谈的居然也是学术问题。想起之前看过的书店调查,说北京的书店店员平均公司工资三千左右,顶破天了也就五六千,而书店要的又是有知识涵养、能为读者在书海中引路的人,所以留在书店的人们,大多是怀着一颗真正热爱的心。涵芬楼这几位,一看便是如此。

三联韬奋书店
北京三联韬奋书店是国内第一家实现24小时营业的书店,为昼伏夜出的读书人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去处,不过我是清明假期第三天去的,第二天得早起上班,所以没能体会一把书店夜读的感觉。不过也不觉得遗憾,夜读是常有的事情,没必要局限于某一个地方。
三联书店走的也是全品类的路线,像是精品版的新华书店,很有大众阅读的氛围。一楼进门处有几个桌子上摆着推荐阅读的书籍,如果不是为找特定的书而来,一楼没必要逗留太久,看看推荐书籍就可以直上二楼 了。楼梯左右两侧都坐着捧书阅读的人,情景与成都方所书店及其相似,只是楼梯逼仄了一些而已。
二楼更倾向于人文,其实我只逛了其中一部分,一本书读到肚子瘪成平面,实在没力气逛完其余部分了。
西西弗书店
下班回家,去蓝色港湾吃饭时顺道逛了字里行间和西西弗书店。前者没什么好说的,从装潢到周边产品,再到书籍本身都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几次路过都不愿意在里面多待。西西弗书店在其楼下,第一眼看到还以为是打哪个欧洲国家一路连锁开过来的,很有小资情调,店内的主题设计也十分出彩,有自画的海报,我到店时还看到了一面东野奎吾书墙,摆的全是东叔大作,能让人一次看个痛快、选个痛快。

西西弗的经营理念是“参与构成本地精神生活,引导推动大众精品阅读”。我很喜欢前半句,没有书店的城市,市民的精神生活一定是缺块儿角的。如果说涵芬楼补的是国学爱好者的缺角,那西西弗更适合填在“时尚都市”这个窟窿里。在西西弗,国学儒学历史的书也有,但是并不受重视,只是两三书架挤在角落里。显要位置上摆的都是都市年轻人喜欢的东西,生活类居多,倡导的是“品质生活”的概念。怪不得它总是选址于商圈,看得出是很清晰自身定位的。
未完待续
以上几个书店基本都是在三天清明假期中探访的,时间有限,还有很多计划之内的都没能一逛,如豆瓣书店、读易洞、中国书店等,探店的目的在于从众多选择中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到现在为止,我最爱的还是万圣书园,涵芬楼次之。不知道下次假期会有什么新的收获。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