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架子二字是很被看重的,是支撑外部形象的重要结构,若无,便显不出气势,风度也就减了许多。
服装是需要架子支撑的,特别是很能显示出身份的西装。若没有架子,胡乱堆放在那里,是无论如何也难分好坏的,更别说高贵与低贱了。所以,头面上的人物,特别是政要们,是很需要几副衣服架子的,使西装笔挺,方好称心如意出席各种场合应酬。也有说女人长得好的是衣服架子,什么样的衣服穿上都好看。为了干净、整洁、美观,这个架子还是少不得的。
但是,许多作家或搞出点文字的家伙们也都端起了架子。在文章外,唯恐别人不知道他是作家,哪怕充其量仅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也要时时亮明自己的身份:某某流派代表作家、某某流派杰出诗人……真是花样繁多。也有腼腆些的,自己不好说出口,便嘱咐他人代为表达。也有两个私下里商量好的,互相代言,在第三方面前,一个指定另一个介绍说是著名散文大师,介绍完毕,另一个谦虚几句,便指定同伴介绍说是著名小说家、文化名人。在文章里,也是时时想着念着这身份,自然就端出了作家的架子,笔尖里常流露出得意来。通俗的文字是不屑写的,总要显出高深莫测来才好,才可以与作家的头衔相匹配。
这个架子是要不得的,一旦端起这个架子自然就将自己束之高阁,远离生活,远离实际,远离尘埃,进而也就远离艺术了。真正的作家往往是不要这架子的,文字亦流得长远。叫嚣的欢,时时处处披着作家的外衣,也只能暂时跳腾会子,不中用的。
最要命的是官架子,然而这个架子又是最多的,也难怪,谁叫我们有那么多的官呢!官架是最显而易见的,扬着头,腆着肚子,踱着方步,目空一切,语气不急不缓,自带几分官威。声音是不需要高的,必须使听者俯首弯腰,这样一衬托,官架自然十足。需要勤加练习,久之,自然涵养出一身官气,架子不用现摆,是已深入骨髓的,无时无刻不自然流露,很自然就与人民群众区分开来。如果没有架子,谁知道他是官呢?这官岂不白做了!人民群众又是这样的淳朴,只有知道了你是官,才会从心底里产生惧怕的意思;如果不知道,谁理睬你呢!
这个架子也是要不得的,官一端起架子来,就与人民群众拉开了距离,这与中央号召的践行群众路线是相悖的。你拒百姓千里,百姓惧你万里,如何倾听民声?如何了解民意?还是放下架子的好,走到他们当中去,才能清楚他们想要什么。
有些架子是可以保留的,为了美观;有些架子是万要不得的,应了那句俗语——距离产生了,美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