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由读而感-73.《两京十五日》读后感

由读而感-73.《两京十五日》读后感

作者: 迷茫书小虫 | 来源:发表于2022-10-16 09:00 被阅读0次

      《两京十五日》2022.10.15阅读完成,该书为本人2022年度阅读完成的第78本书。

        马伯庸可以说是近两年炙手可热的作家之一,他的《古董局中局》和《长安十二时辰》不光小说热卖,由这两本书改编上映的电影,电视剧也是好评不断。

      《两京十五日》小说历史背景源于《明史》里关于朱瞻基的一段记载——“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

      故事讲述:在⼤明洪熙元年五⽉,太⼦朱瞻基乘坐宝船接近南京快要靠岸时,宝船爆炸太子落水,被南京应天府捕头吴不平的⼉⼦吴定缘在扇⾻台救起。后接到母后的书信称父皇不豫,太子需在十五日内奔回北京。汉王(朱高煦)在太子自南京返回北京奔丧的半路上设下伏兵,打算干掉自己的侄子(历史总是反复重演)。太子在小捕快吴定缘,芝麻官于谦,女医师苏荆溪的协助下,一行四人排除重重阻碍,顺利抵达京城,粉碎了汉王的阴谋。

      在阅读这本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基本信息。

      一、明皇帝人物关系: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传位太孙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在位四年,年号“建文”。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年号“永乐”。

      明仁宗:朱高炽,朱棣长子,明朝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

      明宣宗:朱瞻基,朱棣之孙,朱高炽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年号“宣德”。

      二、历史事件

      靖难之役: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朱允炆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削藩措施,又以防边为名,把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朱允炆的叔叔)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于建文四年攻下帝都应天(南京),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

      三、人物关系与背景:

      1.吴定缘:小说创作人物,小说开篇为应天府捕头吴不平的⼉⼦,后身世之谜解开为靖难时,济南智退朱棣,保泉城百姓的铁铉之子。

      2.苏荆溪:小说创作人物,普济医馆女医师,医术高明,为手帕交之死复仇,协助太子返京。

      3.朱瞻基(太子):历史上的宣德皇帝,“蟋蟀皇帝”为应承这个称号,开篇太子为找蟋蟀跑向船尾,才在宝船爆炸时,逃过一劫。为配得上“有情有义”,才会为了一个小捕快,不听劝阻拐到济南予以搭救。还多次提到起誓用的铜香炉,引着读者往宣德炉上想,甚至宣德这个年号也是吴定缘随口选定的,真是佩服作者,麻烦你的脑洞不要开的太大,我有些跟不上。

      4.于谦:明朝名将,民族英雄(不是说相声的爱喝酒、抽烟、烫头的于大爷)。宣德元年随宣宗朱瞻基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

      5.梁兴甫:历史存在之人物,一个武痴。在小说中是白莲教护法之一,一生跟随铁铉后保护铁铉之子,其忠心且疯狂。周德文:协助朝廷采买、押运各种材料。阮安:宦官主持完成了北京内城池的最后建设。

      6.昨叶何:小说创作人物,白莲教护法之一。在小说中又学习到了一个知识点:

      四、处处留心皆学问

      1.白莲教:并不是讹传的邪教,只是些穷苦的底层人民,为了活下去所寻找的一个精神寄托,抱团取暖的一种生存方式。

      2.漕运、漕工和闸口:小说中所提到的运河就是京杭大运河,只是小说中对苏州和杭州等地并未涉及,重点戏份在南京和济南。小说中对河道的专业描述和闸口精妙的设计,赞扬了劳动人民的因势利导和聪明才智。对漕工生活的细致描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劳动人民朴素的人生观。

      3.昨叶何:也唤作瓦松、厝莲、屋上无根草。入秋乃花,冬前即凋,乃是命薄之物。而且它只生于旧屋破垣之上,长于覆瓦直梁之间,天性寒碜,终究入不得花圃。再说难听点其实就是墙头草。

      4.《石灰吟》:小说中于谦看到石灰发出感慨时,我以为他会吟诵那首脍炙人口的诗,“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5.皇城滑棺:过去的皇城真的不是像我们现在看到的紫荆城,过去经常遭雨水淹城,所以皇宫内吴定缘滑着棺椁四处突围不是没有可能。

      6.殉葬制度:明朝殉葬制度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英宗被废止执行了66年。为皇帝殉葬者,集中在皇帝的无后妃嫔和近侍,说到底就是当权者对无权者的残酷迫害。朝廷对殉葬者追封谥号称为“朝天女”,朝廷给其亲属加官进爵。顺着这一条史料,就有了苏荆溪为了手帕交,贯穿整本书的复仇大计。

      五、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书中为表现吴定缘性格的颓废和无所谓,在知道被救上来的人是太子的时候喊对方“大萝卜”,甚至有一个情节是离开时摸了摸太子的头,我感觉这总有强行表达关系亲近的不协调感。

      2.在假扮和尚那段直接按住太子的头,强行给他剃度了还准备再给烫两个戒疤。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思想观念中,一个小老百姓可以在太子头上强行动刀?

      3.苏荆溪为手帕交,处心积虑,不惜一切代价去对抗整个皇族,最后甚至有些丧心病狂和歇斯底里,总感觉她的复仇原因和行为有些过于生硬和牵强。

      4.吴定缘的雨夜潜入后宫找皇后,如入无人之地。第二天把皇帝的棺椁在众目睽睽之下划走,最后还滑出了皇城,这不得不佩服作者思想的天马横空。

      5.小说最后,太子顺利登了基,吴定缘和苏荆溪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我也知道是为了写明吴定缘和苏荆溪与皇室纠葛的最终了断,也为了表达对古代丧葬制度的鞭挞,但我总感觉这个结尾有点多于。

      六、写在最后

      提这么多的问题的原因,还是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小说。总体来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刻画饱满。可以看到漕运沿途的风土人情,体会京杭大运河的非凡作用,感受劳动人民朴实的生活,赞叹古人的无穷智慧。它即使一本消遣小说也是一本科普历史读物。

相关文章

  • 由读而感-73.《两京十五日》读后感

    《两京十五日》2022.10.15阅读完成,该书为本人2022年度阅读完成的第78本书。 马伯庸可以...

  • 《两京十五日》读后感

    这个《两京十五日》,是我读完《长安十二时辰》后读的。这两本书的作者相同,都是考古学家马伯庸写的。《两京十五日》,是...

  • 《两京十五日》读后感

    我读了《长安十二时辰》却还意犹未尽,就读了马伯庸的另外一部书《两京十五日》。 这本书讲的是皇帝的亲弟弟汉王想争夺王...

  • 两京十五日读后感

    看热闹,也看门道 几十个字,让马王爷写出了四十多万字的大部头,非常佩服他的学识,对明史研究之透彻。 虚构的小说里读...

  • 读《两京十五日》

    每一个小人物,都有可能改变一段历史,改变一个朝代。 每一个大人物,都有可能毁了一段历史,建立一个朝代。 关于历史种...

  • 《两京十五日》读书小感

    网文届的大咖猫腻在被接受采访时,谈到套路小说的关键不在于文笔和情节,还是在节奏。一部精彩的网文小说就是一个冲突矛盾...

  • 两京十五日

    《两京十五日》是马伯庸创作的一本长篇历史小说。 本书故事源于《明史》里关于朱瞻基的一段真实记载——“夏四月,以南京...

  • 两京十五日

    亲王马伯庸在创作《显微镜下的大明》时,查阅了大量的史料,觉得只写一本书,实在是有些浪费,于是便有了这本《两...

  • 《两京十五日》

    最近这个月才终于翻开这本小说,可是只要一开了头,才发觉根本就完全停不下来。剧情完全牵引着我的神经,我的脑海中一直在...

  • 《两京十五日》

    我记得第一次看马伯庸的书是《显微镜下的大明》,无论是故事本身的引人入胜还是历史描绘的详实,都让我觉得作者是下了真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由读而感-73.《两京十五日》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fik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