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只知道简单和极端两种情绪;他们将所受到的观点、想法和信念暗示作为一个整体而接受或拒绝,而且会将它们看作绝对真理或绝对错误。
——勒庞
说实话,在网络上我一直是一个很安静的人。不撕不掐不吵不闹,只要没有干扰到我正常使用我想要的服务,就安静地做一个良好人士。
但也不意味着我一点意见没有。就个人体验来讲,互联网式的“墙倒众人推”恐怕是最令人不快的了。鄙人不才,三个大致方面,恐怕都有体验。举实例,恐被批夹带私心。
意见不一,本是人间常情,但若一方成优势,该方之众,从平凡网民到万粉大V,无不穷其所能,尽冷嘲热讽之能事,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于道德制高点唾沫横飞,唯恐异议尚存。而仍抱守异议之人,则被加之种种名号,每发一言,必遭全民公敌之待遇,直至其删帖退网,方能暂消。这是观点一面。
亚文化圈、小众群体往往自圈一地,同好交流。而往往会有好事之人断章取义,无事生非,两眼寻其最些微之不当,一旦寻得,乐不可支,至各大平台大肆宣扬,引得不知情众人纷纷举旗助阵,遂成围追堵截之势。放大负面新闻,惊动更上层媒体,故圈子莫名成众矢之的,与之相关之人皆被视为异类。这是圈子一面。
大V,名流若好戏言,必为愚粉视为金玉良言,处处宣之,若碰壁,则祭出种种“主义”,种种“尔等所不知”,唯恐陷是非之论。反观之,此等大V,名流也往往口无遮拦,口快脑慢,事发之后,删帖道歉,引得群嘲,其粉丝也遭人白眼,实属害人害己。这是说话一面。
当“骂”特定的事物成为一种普遍正确,我们究竟经历了些什么,能走到今天这步?
如果骂的是贪官污吏,偷税漏税,违法乱纪的事情也罢,因为这些人和事本就逆天而行,成为过街老鼠也是预料之中。但这不是这篇文章讨论的主题。
常常出现的,是对非己的恶意。因为你不同,所以我要骂你,不仅我骂你,我还要召集一帮人一起来骂你,这往往成为很多人的习惯行为。把握住道德制高点,这样你说什么都是从根本上站不住脚的。忽视争议本身,将批评直接施加到异议者上,这是这些人一贯的恶习。
还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恶意。因为我不了解你,而你似乎还有支持者,所以我骂你,不仅我骂你,我还会发掘你的大小错误,借机放大这种错误,引起群嘲——因为发动群众不需要逻辑——直到把你摧毁。利用不了解情况的无辜大众,实现形成规模的攻击,这样你的解释也不会有人听,你的支持者也和你一样。忽视事物本身,用无知击倒理智。
有时候我很好奇,如果所有这样的争吵、互骂、撕扯当中的弱势方、“有错”的一方、新事物一方……都就此消失,剩下的人会不会继续撕扯起来呢?显然还会。因为这一群体不依靠逻辑判断事物,靠的是对“不同”的敏锐嗅觉。所以不管是两个人还是两亿个人,从一般分歧转变为考虑正义非正义的审判,也就不足为奇了。
回过头来,我发现自己也不自觉地成为了这种人的一员。我所不满的人群,也有一个界定,而在表达不满的过程中,我将自己置于相对的“理智”一方,不过事实真的如此吗?他们倒了我有什么好处呢?清净,无非如此。也许这些极端的大规模网络对骂,其中任意一方的最终目的,可能也只是单纯的“清净”吧。也许异议一方倒了,另一方并不能得到什么好处,过完嘴瘾和键盘瘾之后,一片狼藉。说不定还会有一种莫名的空虚感。在这种空虚感中,酝酿着下一次的释放。
这么看来似乎是不可避免了吧?未必。哪怕是内心有最基本的理智和思考,冷静下来都是一件并不困难的事情。“不听不听,王八念经”。尽管那些人倒了你真的能收获清净,也没必要因此成为同一类人,以一种莫名的狂热投入到观点、思路乃至找不出理由的论战之中。这并不是一个通用的解决办法,只是一个可能的选择,这样的解决也未必是正确的——这其实就是回避争论——但实在有效,屡试不爽。有句话讲,“你隔着网线来打我啊”,实际可能就是这种感觉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