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一看风花雪月,就是自然之景,人人可得而享之。正如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但造物者所创设的一切,看似平凡实则神奇,看似众生皆可拥有,实则有心人受益无穷或受罪无穷,他们或以物喜,与风花雪月共舞,让生活更精彩,或以己悲,籍风花雪月慰己,寄情寓意。
因为太美,于是“风花雪月”成了古典文学中的四大意象,如四大美女般的让人印象深刻。于是“风花雪月"还成了一个成语,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
如果世间少了风花雪月,失色的不仅是大自然了,风流多情的文人思绪怕会说堵就堵。所以二看“风花雪月”,早己非“风花雪月”。
02
“风花雪月”中,"月"这意象应该是诗人最爱,所以入诗最多。无论圆月,半轮,残月,入诗皆蕴味十足,撩得人心慌,心悸,心疼。因为月亮又被称为"婵娟"等,于是连带"嫦娥奔月”的传说也频频出现于古诗之中。
别的诗人不说,仅李白这位诗人就写了许多关于"月亮"的诗,脍炙人口的就有好几首。但据说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因为写"月”写得太好了,文人骚客们无法超越,这才不敢再多咏月了,当然也有可能写了又撕了。
"月"为何最受文人爱?我觉得应该是因为它离我们最远,可望而不可即,距离产生美呗。它神秘莫测地高悬于夜空之中,散发皎洁的光芒,再愚钝的人也得喊两声:美呀,真美!何况多愁善感的文人们。
"风、雪”的意象,似乎多入边塞诗。如《诗经·采薇》中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借风雪抒情,写尽征人内心的悲苦。再到清代纳兰性德的,"风一程,雪一程”写得也还是征途之景。当然也有很多的例外,如“风"指“春风”的。
花,因艳丽而入诗不多,大约诗人嫌其俗。我觉得成语"风花雪月"的比喻义或引申义不正面,就是为"花"所搅。但是又不能一概而论,如梅花就很受诗人待见,咏梅的诗词就很多,“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也常入诗。其它的写“花"诗,我因学识浅陋,印象不深。

03
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文人笔下的“风花雪月",已不再是风花雪月了。
禅道: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一言道破人生。
不知我是否到了第三层:看风花雪月,还是风花雪月。可是儿时夏夜的月光和凉风,乡村大而黄的丝瓜花,却常常入我梦中,撩我情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