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张爱玲的看法,曹雪芹在数十年的写文过程中不断在增删修改原文,又因为时间跨度大,小说篇幅长,不免疏忽遗漏,所以现存各版《红楼梦》多少都有不同之处,根据这些差异,张爱玲推测情节的删改时间,人物的变形方式,比如凤姐的结局从病逝变成了被休弃,湘云的结局从白头偕老到早寡,宝玉的结局由暮年贫困潦倒变为青年出家。
看着这些人的人生在不断的被重设改写,会产生一种眩晕感,像是一个普通人突然到了神明的位置,看着神在设置不同的初始条件,加快时间进度,从而想要获得预期的实验结果,人会越发感觉自己渺小无力。
考据中引用了大量《红楼梦》书评,其中频频提起两个人,脂砚斋与畸笏叟,他们是曹雪芹的亲友,且能够对《红楼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修改意见。根据张爱玲的引用,我感觉脂砚斋爱憎分明并且更懂得曹雪芹的写作意图与方式,畸笏叟则更像是一个有点顽固和小聪明的老头。
但畸笏叟写过一条批注,意思是“这几年某某、某某和脂砚斋、曹雪芹相继去世,我这个老头独留世间,悲叹”。生离死别,留下的总比走的人更难,看着这条批注,想起宝玉说自己喜聚不喜散,对比之下,更觉心痛。
读《红楼梦魇》就像看张爱玲的读书笔记,看她对情节的理解、欣赏与批判,而我此时也在写她读书笔记的读书笔记,不及她千分之一,更不及曹雪芹万分之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读书有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