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俊杰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识人无数。可能是自己工作性质的原因,长时间需要坐在电脑前扮演“键盘狗”的角色,因此只要有机会就很想跑出去置换一下空间。当然这是一个围城效应,经常在外面跑的可能想坐办公室,坐办公室的可能就想往外面跑。当来到一个地方,总是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不希望人云亦云,渴望自己能从某一点发现新大陆,取得真经。

鲁迅说,时间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世界上本有路,走的人多的也就没有路了,尤其是没有自己的路。自己是普通人,说普通话,做普通事,也不可能走出一条特色之路,绝大多数情况还是随大流前行,在拥挤的人潮中旅行。
想起一首歌《爱就一个字》里面的一句“我为你翻山越岭,却无心看风景”。我就想,翻山越岭又不是在行军打仗,为啥不能驻足欣赏一下美景,这样不是让前行充满乐趣,从而更加坚定前行的步伐;并且在不同的位置,可以欣赏山峰不同的特色,抒发感人的情怀。
记得在拉萨布达拉宫外围,当时虽然没能进去一睹尊荣,想来略有点遗憾。可是绕着宫殿转了一圈,却发现了布达拉宫的千姿百态,在心中则变得更加神圣。也许围绕布达拉宫转本来就是一种朝圣,眼睛是心灵的窗户,360度的全景带来赏心悦目的感觉,更是心灵的洗涤。
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都是内心的折射,无不打上知识储备的烙印。记得和好友去故宫参观的时候,看着经历了几百年饱经风霜的地面,与华丽辉煌的大殿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我就感叹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皇宫估计能名列前茅,皇帝享受的奢华也不甘落伍。好友却说,如果能找到当年修建紫禁城的施工图纸看看该多好啊,他学土木工程专业,看来真是三句不离本行。在长城陡峭之处,我想到的是孟姜女哭长城,他在脑海还原施工的艰辛与简陋设备。
无知才会无畏,或者说无知才会无所谓。在庐山被诗词“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所指引,来到仙人洞却有点失望,因为洞小名气大,仙少游人多。当来到陈寅恪墓碑前,只是小小的瞻仰了一下,因为当时只知道这人很厉害,以及他的名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后来在《南渡北归》里面详细了解到陈寅恪,原来是经过无数次折腾,陈寅恪夫妇最终才在芦山入土为安。如果当时了解这个情况,那么在墓前驻足将饱含敬畏之情,以及对这位大师的敬仰,将是另外一番感悟。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对比的就是自己到福州船政博物馆参观,由于之前正在看《张之洞传》,刚好讲到这一段历史,有备而来与随心而去完全是两个概念,观摩时有的放矢自然会有一些意外收获。当然也有一些遗憾,不是每去一个地方都能留下一丝记录,只是希望在以后的游历中能够“雁过无痕,人过留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