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第一次去巍山的时候是2011年的冬天,也忘了是个什么由头,眼看太阳都要落山了,却一时兴起跟几个朋友驱车跑到了巍山。在这之前,我只知道那是一个小小的古老的县城,是古南诏国的都城,闻名已久,一直未能睹其真颜。
车子经过下关,又翻过几十公里的盘山公路驶入一个开阔的小平原,公路如丝带懒懒地缓缓地在平原中间铺开,两边是绿毯一样的大片大片的蚕豆,晚风轻柔地吹拂着刚刚冒起的炊烟,像一双温柔地致意的手,弯弯曲曲的田间小道上有晚归的老人孩子,眼前一片田园牧歌,心里顿时静了下来。
我们没费什么周折便找到了巍山县城,把车子停在县政府附近的广场,徒步往城里走。
建于明洪武年间的拱辰楼默默镇守在小城中央,东南西北各延伸出一条长街和无数条小巷。南北向的长街一派古意,一长溜平整清洁的石板街,两边的房子大多是木结构,矮矮的门脸,幽深的后院,站在屋前一伸手便可触到屋檐,屋顶上长满萧瑟的野草,人们聚在暖意融融的灯火下吃晚饭。两边的店铺打理着人们的生老病死,牙医铺、篆刻铺、铁匠铺、棺材铺、剃头铺,也有雅的,有专门写对联的,有专卖字画的,有专门刻碑的,还有手工轧面条的,有修鞋修伞修自行车的,也有缝衣缝裤缝被单的。我们路过一个小五金店,看似杂乱不堪的店铺后面是个花树葱茏的小院子,院心摆满了各色鲜花,把人的脚步和眼光都死死地粘住了,很想冒昧杀进去一赏芳姿。显然,店主的生活除了外间琐碎的一面还另有洞天。小县城里鲜少外来客,这些店铺都是做的街坊生意,天长地久一辈子的订单已经写下了,所以人人不愁不急的样子。
暮色四合,街边的各种饮食铺子都热闹起来,可是古城有它独有的静谧力量,没有叫卖声,没有讨价还价声,只有火与灶的交会、锅与铲的碰撞、水与油的相逢。我们四个人两条狗准备吃遍一条街,先找了家路边小店坐下吃麻辣烫,菜式不多,胜在新鲜,都是几毛一串的价格,便宜得令人不好意思伸手,吃完一算帐十二块钱。又转战牌坊下一家热火朝天的小店,尝试巍山最地道最有名的小吃——炒饵块和炒饵丝,果然入口鲜香回味无穷,一算帐仍是十多块钱。又在街上逛了会儿,随手抓了个学生小妹问了下,本地最好吃的餐馆是哪家,告曰某街有家馆子做本地菜最地道,于是我们毫不犹豫奔上前去进行我们当晚的第三餐,两荤两素一汤,吃了七十多块钱。所以,这一晚上我们这吃那吃,个个撑得肚皮滚圆,不过才花了一百块钱。
第二次去的时候是2012年的春天,又有许多新奇的发现。城里的公交车都是电瓶车,除此之外就是马车,对,敞篷的用作公共交通的马车,由满面苍桑的白胡子老爷驾着,“嘚嘚嘚”跑过四平八稳的青石板街道,奔向某个村庄。县政府的房子完全是民国戏里的样子,几幢砖红色的小平房,门前院里松柏常青,门口没有岗亭,没有保安,没有高高在上的威风,没有拒人千里的冷漠,风能进,雨能进,国王可以进,百姓也可以进。街道两边显眼的位置用作公告栏,除了一些租房招聘的信息,学贴着很多毛笔手写的“讣告”,没想到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还有人用这种古老传统的方式报丧。我们留意了一下讣告的内容,发现巍山是个不折不扣的长寿之乡,往生者年纪最轻的是七十一岁,八十多九十多的占绝大多数,动辄九十七、九十八的,我想,是不是因为这里的生活特别慢,所以时光拉得特别长,生命的损耗更少,所以也就更“经用”?

后来我们又数次去巍山,有两次是去参加小吃节,有时候就是过去闲逛,买两个草墩子或者一个竹篮子,每一次都有归乡的亲切感。今春我们搬家的时候有过冲动搬到巍山去住,正儿八经跑去找过一天房子。巍山的商铺很便宜,主街的小铺面有的只需几千块钱就可以租下一年,只是住房不太好找,因为游客稀少所以没有什么对外出租的民居,最后不得已只好放弃了。
我时常对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会感到轻微的恐慌,一切的循环和代谢都在加快,交通工具一再提速,消费方式与过去天差地别,那么多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来不及认识来不及学会就要淘汰,总之是赶不上了。在时间泥沙俱下的裹挟中,关于生活我们只剩下了本能的应对,吃,喝,赚钱,老,死。可是蓦然回首发现还有巍山这样的地方,你不但不用去追赶它,你尽可以把脚步放到最慢,也不怕抓不住它前进的衣袂。它仿佛是在二十年前等着你,以极慢极慢的步伐在往前走,或者你干脆看不出它在走,因此,还有人称巍山为“琥珀之城”。在这样的地方生活,你大可以不必有一丝的焦虑,哪怕偶尔去一趟,在那里随便走走,吃顿便饭,你也能感到时间在此处独有的缓慢的流速,通过被沉淀过的时光,你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生活的肌理。
也许,亘古轮转日夜不休的时间也会累,所以选择了钟灵毓秀的巍山歇歇脚。如果你有机会来大理,一定要去小城巍山走走,感受一下时空的凝滞,跟时光一起歇歇脚。
后记:这是我去年秋天写的一篇小文,在2015年的1月3日凌晨,图中古老的拱辰楼(建于明洪武年间)于一场大火中焚毁,令人痛心疾首。在这场火灾之前,还有焚于烈焰中的香格里拉古城,在这之后又有尼泊尔的大地震,很多美好的事物就以这样突然而决绝的方式消失在我们眼前,想到那么多想去还没能去的地方,常有时不我待之感。
新浪微博:雨后小调滴答滴
网友评论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