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荐诗:笔若的诗|女人和果实(经典三行诗131-140_朦胧诗_总14辑/10集)
天冷,宜就着红泥小火炉读诗,今天推荐的,是简书大神笔若的诗歌,这才是真正的简书大神,“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下楼去吃晚饭,无意间看到无数人沉默着在拍晚霞。
昨天的北京难得地下了一晚上雨,今天晚上的晚霞挂满树梢,染红了高楼。

换作在家里,我爸又该对着晚霞念叨了:“早烧霞,等水烧茶;晚烧霞,热得直哈。”
换作在古代,诗人们估计要对着晚霞吟诵了:“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但到了现代,我们拿出手机,对着晚霞拍照,发朋友圈。也许再过一段时间,我们会用短视频去表达。

我们依旧有想要表达的冲动,但我们失去了韵脚,失去了民谚,手机的表达相对于诗歌的表达,失去了表达的丰富性、多义性,我们拍得越多,手机的存储越满,我们就越是苍白,越是沉默。

被城市圈养的我们,很难有王维出使边塞的体验,所以很难明白为什么大漠的孤烟直,为什么长河的落日圆。
当“汉家陵阙”淹没在滚滚人流中,我们再也很难感受到“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很难理解诗人在面对天地苍茫、宇宙洪荒时的大寂寞与大孤独。

《红楼梦》里,香菱与黛玉谈起“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一句,香菱赞叹“余”和“上”两字难得,说她上京那一年,船停在渡口,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做饭,那景象正如这诗中所述,她读了这诗仿佛又回到那地方。香菱赞叹王维:“难为他怎么写得出来!”

王维还有过一首写“观照”,有如天地人和一,不见有物,亦不见有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夕阳依旧是那时的夕阳,晚霞依旧是当年的晚霞。然而斯时之境,斯时之人,不可同日而语。遥想古人衣冠,不禁目眩神摇,神为之夺!
还记得去年在日本的京都,晚上的时候去居酒屋,只见雕梁画栋,宛在画中,护城河映照一城灯火,月色升起,耳边艺伎拨动三弦琴,咿咿呀呀,内心一片轰然作响,恍若那些诗歌在瞬间复活。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诗在我们的血脉里沉寂着,在幼时的吟咏中浸润着,在大山大河中潜藏着,等有一天到了斯时斯地,它就如同紫霞仙子手上的紫青宝剑,铮然作响。但我没想到,它居然是在异国他乡,让我熟悉到泪流满面,亲切如同故人。
写诗的祖先们啊,我们的灵魂依旧紧扣着你们的灵魂,你们的诗心依旧牵动着我们的诗心。即使身体被圈养,即使苍白如孤灯,即使山河被改写,我们依旧读得懂映照在你们明眸上的长安城的明月,依旧听得懂你们古音古调的吟哦,依旧看得懂公孙大娘剑舞的雄浑。
我们依旧要梦回唐朝,梦回一个民族的青春,我们苦难重重,依旧历历如新,我们依旧能从历史的尘埃里,透过诗歌,看到一个精神自由、开阔的时代,看到一颗颗自由、跃动的灵魂。
忆昔开元全盛日
天下朋友皆胶漆
眼界无穷世界宽
安得广厦千万间!
网友评论
诗之所以能够让人喜欢,就是它的简洁而传神,而且特有画面感。
简短的几句话就可以表达出一幅场景,有人物,有意境,让人深思。
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读得多了,就能够让人唇齿留香。
钢筋水泥高耸入天,在夕阳的余晖当中,且让我们有这样的一颗诗心。
追寻短短的爱情
跟踪长长的生活
时时是好时。
惟有十月二十二,
砍柴谈诗最希奇。
看到个晚霞能写出这么多,你已经很厉害了,不比古人差。
不像我大概会说:唉呀!娘啊!咋真红呢?咋真好看呢😂😂😂😂
更重要的,当时的文化氛围,社会背景。不像当今这么浮躁,这么眼花缭乱。
古人,从小就处在诗词歌赋的熏陶之下,写出大量好诗词是必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