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老吴在喜马拉雅的音频节目,讲到两个关于德国教育的两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三岁的混血儿,父亲德国音乐家,其母亲是音乐家龚丽娜,听完让我触动颇深:
故事1:
龚丽娜有一年带着其3岁的儿子回国探亲,其外公外婆可乐坏了,里里外外都照顾周到。一次外公拿着小孩尿盘去倒尿,回来后孩子很不高兴。其外公不解让龚丽娜问他咋回事,3岁的小孩坚定的说“这是我的责任”!
故事2:
回去德国的飞机上,有一女乘客对着乘务员发牢骚,让气氛一度尴尬。当事情平静以后,在旁边看着整个事情经过的3岁小孩走到女乘客面前,拉着她的手走到女乘务员面前并拉起她的手搭在乘客的手上,用其魔力般的微笑致使两位大人均从尴尬的表情慢慢以微笑离开。龚丽娜看到也觉得很惊讶,问他为何这样做。他说幼儿园的老师要求他们,“当你的身边有人吵架时,你有责任在事后让他们重归于好。”
感慨啊!这两件看起来算是很细小的事,但其背后的责任二字却让我有被触电的感觉。
我们都进入中年了,工作与经历也足够丰富,回想起这些年当自己遇到一些烦心之事或是困难,我们会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些“份外事”?显然大多时候我们都会从内心开始抵抗这种事,不会认为这是我的责任,因为这些会让我们“痛苦、不舒服并且不好玩”。
然而同样面对这些事,只有3岁的德国长大的小孩却当成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份内事,并且有一种不完成心里不爽的心态。
我想这种心态会变成他的行为习惯,进而形成他人生的操作系统,作用于他的一生。可以想象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可能有拖延症,面对任何问题之时不可能会以逃避来换取短暂之欢。
从“马桶坏了”的小事到企业的核心技术攻关等大事,都能将心注入到当下,潜心研究直至解决问题。他的身上会有一种不解决问题睡不着的责任感。而当攻克难题之后的愉悦感又是对他这种品质的奖励,如此形成正循环,而这正是构成了真正快乐的源泉。当这个系统不断在他的人生运作时,他的身上就有了匠心的影子。我们所理解的工匠精神,其底层逻辑必有责任二字去支撑它,如此文化之底蕴撑起了整个德国制造。
哪天我们的文化系统里可以强化责任氛围,我想中国的企业就能得到全世界的尊重!
但这些是需要从小学的讲台上抓起的事情,离我们还很远。看看最近的瑞幸咖啡造假之事引起的中概念股集体受损就可窥见。
这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
我想我们不需要天天讲自己要做多大的事业,不管顺境与逆境,做好每一个当下的人和事。做好当下的每一件小事,哪怕做一个一刻螺丝钉,就像任正非先生说的“每个人做好每一个螺丝钉就能构成伟大祖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