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作者: 木昜日记 | 来源:发表于2019-01-09 21:14 被阅读7次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南宋·李清照

最近由冯绍峰、赵丽颖主演的《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在各大网络平台热播,刮起了一阵古风潮。同时,由歌手胡夏、郁可唯共同演唱的主题曲《知否 知否》也在荣登各大音乐排行榜前列。我个人也在追这部剧以及单曲循环这首歌。

今天我们不说剧也不说歌,单讲易安居士这首《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后人对此词评价甚高,尤其是“绿肥红瘦”一句,更为历代文人所激赏。

前两联“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寥寥一十二字就交代了时间,天气,人,和事,既简明扼要又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我”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古代的文人墨客总喜欢喝酒,借着酒意沉醉于天地,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而不像现代人,宴席上一酗酒为乐,雅兴全无,俗不可耐。表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随后两联“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描绘了“我”与侍女的一段简单的对话,这一问一答,轻快明了,一气呵成,全然不拖泥带水。

“我”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侍女说道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最后一个设问句结尾“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文中“我”问侍女,说了两次“知否?”表示强调,引出了“应是绿肥红瘦。”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作者:木昜

   想阅读我更多文学作品,请点击此处跳转至首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梦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iqi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