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爱幼、扶贫助困、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四处散落着各种理由乞讨的人。有的四肢不全或重病缠身,的确有困难不得已而为之;有的四肢健全、身体康健,却以各种奇思妙想,考验着国人的理智与良知。善良的国人用一次次的良知和一次次的尊重,换来了花样百出的乞讨大军。笔者本也是心善之人,每遇困难同胞必将伸出援手,贡献绵薄之力。但经历了数次被骗的尴尬,着实对行乞大军有些爱莫能助,于是每遇乞讨者皆避而远之。假作真时真亦假,不免也辜负了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在此根据平生所见,分门别类总结一二,供读者分辨。
残疾派:不论到哪座小城,必能在人潮涌动的地方看到各种残疾的乞者。他们或是戴墨镜、或是翻白眼,或是露出疮痍的手脚。总之,他们会把最能代表悲惨的部位展现出来。“没有最惨,只有更惨”。见此情景,大多数路人都会向他们投放一些自己的善良。转念一想,即使残疾,也没必要把悲惨当做炫耀的资本。当善良的人们不小心遇到中场休息时盲人把玩手机的场景,那是多么的讽刺?
疾病派: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任凭哪个至亲之人身患顽疾,无钱医治,几乎都能换取国人的同情心,所以这些在大街上展示各种病态的乞讨组合也拥有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从业者也不由得多了起来。行走在大街上,各种怪病、各种悲惨、各种亲情,折磨着路人的善良本性。不但掏钱出力,还得为这些悲惨故事伤感一番,费钱费神。经历了过多的悲惨,国人的善良也被消耗殆尽,以至于某些真正遭遇困难的人未能得到及时的救助。请不要责怪国人的无情,怪只怪替身太多,真的倒成了假的。
孤寡派:一位母亲带着一至两个小孩,有些还在襁褓中便被拉到大街上风吹日晒,各种致贫理由,总之目的就是一个,要钱。遇到那种要钱吃饭的,请去餐馆里海吃一顿,人家还嫌你耽误了宝贵的赚钱时间。试想想,有几个母亲愿意让自己尚在襁褓中的婴儿风吹日晒?又有几个有责任心的母亲会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生儿育女?当那些曾经奉献过爱心的人们,偶尔在银行与正在存钱的孤寡组合邂逅之时,原本的善良被打击得体无完肤,再无心过问那些小孩到底是道具还是无辜。
倚老派:有这样一种老人,面色憔悴、衣着简陋、蓬头垢面、老态龙钟,加之双膝跪地,或直接往街上一趟,摆个舒适的姿势晒晒太阳,面前放个破烂不堪的盆,貌似老无所依。我相信,任何一个有良知的国人都不忍目睹这种惨象,于是乎,关乎祖辈的、关乎父母的、甚至于关乎自己老年后可能发生的遭遇都浮现在眼前,让我们如何能够抗拒这样的社会悲剧?老年乞讨大军的队伍也壮大起来,愿意向路人下跪的老人也多了起来。这买卖,投资小、赚钱快、风险低、越老越能耐。
慈母派:中国人都爱自己的母亲,同样,在遭遇母亲角色的人物时往往也更容易被感化。当我们偶遇一个50岁上下的妇人,双手老茧、两鬓斑白,自称其女南下打工却不知其踪,于是变卖家产出门寻女,不幸遭遇各种变故以至身无分文,目前已是三天未进水米,只求三两块钱果腹。遭遇此情此景,善良的国人很难克制内心对一位母亲的尊重,于是乎,母亲派的困难人士越来越多,母亲角色的非专业演员也越来越多。
学子派:学子装的少男少女,戴副蹩脚眼镜,摆几张获奖证书,写一则悲惨的辍学故事,低垂着头,目空一切似的盯着脚下装钱的箱子,任凭过往的行人或评论、或投钱,若遇城管或劝说人员便收拾起一应道具扬长而去,任凭世人评说。
花童派:花季少女,或者可以说是女童,在繁华的街道上,见着一男一女就让男的买花。任凭人家是兄妹、是姐弟、是父女、是同事、或是别的什么关系,台词都一样:“姐姐那么漂亮,先生买支花送给她”。遭遇此情此景,大多数人啼笑皆非,有的拗不过买花女孩的死缠烂打,不得已而掏钱以求脱身。有的坚持原则不予理睬,卖花女孩见生意不成便追赶着大骂:“舍不得花钱还想泡妞,穷光蛋……”细想下来,这些学龄女童,难道就可以不受义务教育法的约束?
佛音派:头顶观音菩萨像,手拿一炷香,随身挂个播音器,时刻播放着佛教音乐,提醒路人行善积德。随着空灵的佛音,路人们便不知不觉的从口袋里摸出了自己的虔诚。于是乎,这段佛音便在此地找到了落脚的理由,萦绕数日之后才逐渐转战下一个根据地。
艺术派:原本不应该把这个派别划分到乞讨队伍里,但现在的所谓艺术遍地开花,不免有个别丐帮兄弟也混入艺术阵容里。阿炳式的二胡两人组、身残志坚式的艺术人生组、游走在大排档的乐器伴奏组。不管五音全与不全,不管演奏能否入耳,总之音响很大、很刺耳。套用某人的一句话:“别人唱歌要钱,此人唱歌要命”。总之,抱着对草根艺术家的尊重,大多数人也会或支持或无奈的掏钱。反过来想,那些真正尊重艺术的人们,何曾愿意用如此拙劣的作品,封杀自己漫长的艺术人生?而那些真正的草根艺术家,也受这类人群的影响,失去了许多本应得到的尊重,追求艺术的人生路上平添了许多不理解。
驴友派: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兴起,近几年又衍生了一个新的乞讨派别。一般两人一队,不但四肢健全,而且旅行装备一应俱全,自称旅行期间遭遇小偷,所带钱财洗劫一空,希望路人拔刀相助,赞助二十元吃饭。常言道: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经常出门的国人目睹此情此景,不免联想到出门在外的诸多不便,于是乎,对此类人物的帮助之心也油然而生。然而当您给了他们足够的费用之后,摆放在脚下的说明书却依然未改:“穷游贵地遭遇小偷,请好心人帮助20元吃饭。”
以上仅是笔者所见之中的个别案例,而充斥在国人生活中的乞讨不计其数,花样百出。面对乞讨,大多数心善之人希望能以绵薄之力为街边的悲惨抚平伤口。然而,国人的善良却为某些好逸恶劳的群体创造了发财致富的条件。我们无法考证每一个行乞者的真伪,我们也无法对摆在眼前的悲惨视若无睹。我们能做到的就是,面对乞讨,理智多一些,思考多一些:遇到此类困难,难道就真的没有除了乞讨之外的办法了吗?那些身残志坚的残疾人士、那些与病魔抗争的坚强人士、那些自食其力的困难人士,他们是用怎样的坚韧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坎坷?那些致力于社会救助的各种公益组织,又是以怎样的理智来实现社会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