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大,能力之间的差异愈加明显。虽然我们总是安慰自己,孩子在某些方面强就可以了,人无完人。但我们无法不正视这种横亘在孩子中间的差异,也许情绪低落、但不明始终。
差异在哪里?记得开家长会老师问了家长一个问题:“你想培养一个怎样的孩子?”家长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希望孩子努力、坚持、自律等等,老师对孩子们很熟悉,对照孩子的表现,老师说:“看来孩子们基本都是按照你们的希望去成长的!”
差异于此已初现端倪。家长所希望的方向不同,于是所用方式截然不同。
差异源于家长思维模式的引领。
你希望孩子善于思考,孩子问你问题时,你是轻易给答案,还是再将这个问题问回他,让他带着问题去思考?
你希望孩子善于处理问题,自己会做选择与决定。问你这件事该怎么做?你是批评指责、或是给方法、还是先问问他的想法,或者他认为这件事他该怎么去做?
你希望孩子主动学习,孩子的作业你是不断的再催促,还是给了他自主规划、自己控制进度的空间?
你希望孩子自律,当孩子想先玩儿再学习时,你是一顿说教还是把两件事的优先级告诉他,不同完成顺序他的自由时间不同告诉他,让他去学会时间管理,重要事情的排序,学会自己去选择,而去自我克制约束自己。
你希望孩子不逆反,当孩子有不听话的行为时,你是只提了要求,不许这样做,但没有告诉他这样做的结果和你的感受,让他在无视后果只负责和你对抗的路上,越来越觉得自己战胜了你,但他并没有学会选择人生,他始终无法战胜情绪!
你希望孩子情商高善于理解他人,但当孩子跟你提出请求,或表达想法,你是直接否定无视他的感受,还是先说:“我知道我理解你的想法是这样的,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别的方案,或是这样做会更好,你觉得呢?”
你先理解他,他必然会慢慢理解你口中的好,是真的为他好,是理解他基础上给出的升级版建议。而不是无视他自尊心的打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