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资治通鉴.卷十七.阅读打卡

资治通鉴.卷十七.阅读打卡

作者: 读书与打卡 | 来源:发表于2018-03-16 13:33 被阅读0次

day92-119资治通鉴.卷十七

2018.2.17-3.16

汉纪九(前140年~前134年)

武帝刘彻当政的初期是令人欣喜的,除了知道未来他会成为强大汉朝的一代明帝,对他加持了许多好感之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到一代明君成长岁月中具有类似于普通人却又更拔高一层的品质。他智慧,勇武,仁义,孝顺,大度,幽默,犀利,爱才,勤奋……。他知道自己是万人之上,格局一开始就很大,但是凡事还会谨慎处理。是一个阳光正气,积极向上的好青年!

这时期武帝经常选拔人才,而且自己亲自出题面试。所以人才收集了一箩筐:

董仲舒,这是一位大才,思想家。通鉴用了几页篇幅来写他的观点,创立了三纲五常,要求独尊儒术,开创中国以后两千多年的儒学正统之局面。他知识渊博,受人尊重,喜欢教学著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正统专家。他的许多观点放在现在也非常有用。

庄助,武帝用的比较多的一位,有智有勇,头脑灵活,会办事。曾平定闽粤叛乱。

窦婴,太皇太后家人,田蚡,王太后家人,都喜欢儒家,比较有智慧。但是田蚡非常贪财,没办法他是国舅,武帝一面为了孝顺给他面子,一面也不示弱的怂他。

刘安,也是一位大才,刘安是文帝刘恒的弟弟刘长的长子,是武帝的叔叔,继承了淮南王爵位。他的黑点是叛乱未遂自杀,但是掩盖不了他的才气。喜好读书,文采佳,知识渊博,在淮南国潜心研究各种天文地理科技知识,以及道家,捣鼓出了豆腐,写出了《淮南子》。至于他为何叛乱,实在不能理解,好好做个文士不好吗?有武帝这么英明的皇帝,没有反叛的理由,难道因为刘长曾经叛乱,多少会有点遗传?

朱买臣,寿王,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终军。东方朔的外在表现幽默,但实际上相当有抱负,他心怀仁义,善于分析政策。但他的才华被幽默的性格耽误了,武帝没有重用他。司马相如,富于文采,善于思辨。在武帝修建上林苑问题上两人有谏言。感谢武帝的爱才敛才能力,为后人贡献了一批让人向往的文人学士,这些文学才士经常出现在后代人的文章里,同时真理也展现在,能人才子不一定在高层,他们来自民间,只要打开上升的通道,他们就会发光,上层与民间,互相成全。

汲黯,威严,刚正,忠心,选人用人非常谨慎,但用起人放心放权,责大放小,多数时候无为而治。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做到了。并且他的方法还非常出成果。

治军人才:发掘了卫青,武帝起卫青于微末,这种眼光和魄力不是人人都有。李广,李广治军有很强的个人风格,治军非常简易随便,不是人人都可以效仿的,综合考虑,为何李广难封?恐怕是封他为侯会带坏军队作风,毕竟不是人人都是李广。程不时,由于和李广同时代,他治军严谨,虽然无功无过,但是在军中并不受欢迎,士兵们都喜欢李广那样的将领,所以估计会郁闷。

王恢,韩安国。这两人平定了闽粤(骆郢,骆余善,繇君丑)对南越(赵陀,赵胡赵婴齐)的攻击和叛乱。刘安在关于对闽粤问题上书了长文,帮助武帝采用了正确的,不费一兵一卒的降伏方法。

名言:

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曾子:“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高明光大,不在于他,在于加之意而已。”

董仲舒:

“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

“少则习之学,长则材诸位。”

“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乐而不乱,复而不厌。”

“继治世者同其道,继乱世者变其道。”

“不食于力,不动于末。”

“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患祸必至也。”

“小才虽累日,不离于小官,贤才虽未久,不害为辅佐。”

庆幸武帝在早期就遇到董仲舒,可以想象他认真听教,受用匪浅的样子。董仲舒的人格和观点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谁人不想在学习上升阶段能有这样一位受人敬仰的大师来指导人生?皇权,良师都有了,接下来只待施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资治通鉴.卷十七.阅读打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jgl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