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学者李密庵 《半半歌》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开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这首诗气韵贯通,文笔流畅,颂田园,写人伦,叙情趣,读来令人心有所思,有所顿悟。他把中庸之道的生活完美的表达出来。

《礼记?中庸》中有一段经典表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说,控制住喜怒哀乐情绪,使之不发作,叫做“中”;喜怒哀乐情绪表现出来的时候,都符合节度,恰到好处,叫做“和”。如果能够做到“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如果能够做到“和”,天下才能归于道,有所遵循。如果达到了“中和”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人生在世,凡事做到九分半就差不多了,该适可而止,非要百分之百,甚至过了头,那就只能物极必反。俗话说得好,“饭吃八分饱,衣带三分寒。”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刚者易折,太柔则靡。过犹不及,急流勇退。话少招人嫌,话多招人烦。
半为中,中和之道,就是我们所说的适度,就是一种恰到好处,做到一半刚刚好的状态。如果不能理解中和之道,往往会剑走偏锋,走向极端。如果明白天地巍然不动,富贵名利成空,这一生命的本质,又何必走向极端呢。守住心中的平和,也是享受人生的快乐。
掌握了平衡,也就掌握了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