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英雄是具有深刻悲剧意味的:播种,但不参加收获。 ~金一南

一纸教育部的文件,将人们已经习惯了的“八年”抗战改成了十四年,其实早就应该改,因为史实就是如此,我们不是在篡改历史,而是在还原真实。
卢沟桥事变爆发激起的全面抗战是在1937,我们常依此为依据来定义八年抗战的时间范畴,可在这之前,在1931~1937的这一段时间内我们的东北沦陷了,日寇的铁蹄踏进了我们的国土,锋利的刺刀捅进了我们同胞的胸膛,三八大盖的子弹射向了中国人的头颅,我们能不反抗吗?难道那时对日寇的反击就不是抗战吗?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带着他的东北军数十万人一枪未发逃之夭夭,他是民族的罪人!

可是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如张学良一般怀有私心,在东北的沦陷区不仅留着当地奋起反抗的儿女,还有众多来自其他省份的逆行者,因为他们不想当亡国奴。那些不肯投降或撤退关内的东北军旧部、山林队、有爱国心的土匪、地方士绅、关内青年学生等不同阶层、群体,纷纷打起义勇军大旗,他们就是后来被我们称作的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这些耳熟能详的民族英雄皆出自这支堪称伟大的英雄军队。他们没有当时国民政府授予的正式番号却在做着中国军人该做的一切,抵御外敌,捍卫国土。
那些在林海雪原深处的英雄们,外无援军,内无给养,缺衣少食,在孤境,困境甚至绝境之中,与敌人周旋斗争。日寇的封锁,内部的叛变,但依旧改变不了那一颗颗滚烫的心,他们许多人的名字至今都不为人们知晓,但他们的精神却足以称得上是中华不死不屈的精神图腾。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英雄儿女,中华才有今日之延续。
白君实说,活一天就当一天中国人,当一天鬼奴也不干!
王凤阁说,我王凤阁为抗日而死,大丈夫死得其所。
杨靖宇说,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悲哉!壮哉!
十四年抗战,那多出来的六年,正是这群“不识时务”的“失败者”们艰苦卓绝的六年,那多出来的六年正是这一群“乌合之众”书写牺牲与抗争的六年。
我们都听过国歌,在义勇军进行曲中有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有他们每一个人的呼声。
热泪盈眶,让我们向抗联的英雄们致敬,向十四年抗日战争中那些“不识时务”的逆行者们致敬,有你们,中华不亡!
中华儿女 中华魂 ,浩瀚无边 正乾坤!
推荐文章:
网友评论
所以东北人把不抵抗这口黑锅背了几十年,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喷子说东北人不抵抗。具体来说,只是张学良个人不抵抗。北大营锁枪入库,没家伙抵抗,而此时东北军的主力尚在关内剿共。918之后,东北军分崩离析,一小部分脱离体系,自发抵抗,其余大部分编成了国军三个集团军,参与了77事变后的大部分会战,几乎全部战死沙场,说东北军不打日本是有失公允的。
以东北人的性格不可能坐以待毙,只是力量过于悬殊分散,无法形成整合的战斗力,所以史学界很长一段时间忽略了东北抗战的客观性。东北抗战区别于关内抗战,艰苦的条件不是关内能比的。
首先,关内抗战是国军以正规军编制,国家级的补给,全国征员征物来发动的,而东北抗战是独自支撑,靠共产党领导的半军事性质抗联,民众和东北军旧部组织的抗日义勇军,还有地主阶级,土匪,村民组成的地方抗战团体来抗衡关东军,在枪支弹药补给和后勤方面,缺乏当时政府的帮助,非常拮据。
其次,东北地域环境的艰苦不是关内能比的,地广人稀,天寒地冻。缺枪少药。关东军当时实行坚壁清野的围子政策,将几个村屯组成围子,人都被圈了进去,让抵抗空间迅速缩小。而且东北霜冻期将近六个月,动辄零下几十度,方圆数百里都未必有人家,在野外抵抗时想抓把野草吃都没有,所以杨靖宇吃的是草根和棉絮。这种环境,别说拿枪,每天怎么 活下去都是问题,可是东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生抗了十四年。
再次,日军对投入东北的力量非常重视。关东军的武器配备,军事素养,都是为了对付苏联准备的,要优于关内的支那派遣军,而我们在抗战剧里看到的鬼子,多为支那派遣军。关东军和支那派遣军不属于同一性质部队。除了几十万关东军,日本还从国内移民东北将近三百万民众,将东北的抗战局势变得犬牙交错。日军对待东北的理念,是经营本土,而对关内,仅仅是打垮,受的重视程度不同,所以东北抗战面临的是巨大壁垒。
正规军打响抗战第一枪的不是卢沟桥,而是马占山的江桥。东北民众从老百姓,到地主,到土匪,纷纷拿起火枪土炮甚至大刀长矛投入到抗战洪流中,双枪老太婆,甚至座山雕这些土匪抗过战,李幼斌主演的中国地也是根据真实人物改编,据我了解,当时的伪满军队,也是阳奉阴违,甚至抵抗方很多弹药补给都流出自伪满军队,日军动向的通风报信也流出自伪满军队。在东北几乎所有县城都有自己的抗日英雄,和抗日博物馆。
从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是对东北抗战的正视和尊重,也是对128抗战,长城大刀队抗战的尊重。尤其东北做出了巨大牺牲,不敢承不承认,国歌就在那里,义勇军进行曲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