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心总是伴忠魂 烛花摇影,冷透疏衾刚欲醒。 待不思量,不许孤眠不断肠。 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 银汉难通,稳耐风波愿始从。
在陈凯歌的电影《梅兰芳》中,无论是戏中的孟小冬和梅兰芳,还是戏外的章子怡和黎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都让人感叹不已。说福芝芳大家未必了解,因为孟小冬与梅兰芳的恩爱纠缠,甚至让众人快忘记了,其实,福之芳才是梅兰芳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女人。
这世间一定有命中注定,因为,福芝芳和她童年时期的两个玩伴,果素英和冯金芙最后都嫁给了梨园行里最得意的男人。果素英嫁给程砚秋,冯金芙嫁给了姜妙香,福芝芳嫁给了梅兰芳。不知道她们在两小无猜的年纪,有没有想过互相会拥有如此相似的命运。
福芝芳出生在北京宣武门外一户满族旗人家庭,福芝芳从小学唱曲艺,十四五岁时向邻居吴菱仙老师学唱京剧。演出的《桑园会》《武家坡》《二进宫》颇受好评,被戏称“天桥梅兰芳”。德高望重的“梅党”要人冯六爷先去看过,对福芝芳有三条断言:“长得不错,唱得不错,能生孩子。”——这些“优点”正是当时的梅兰芳、梅家和“梅党”正合心意的。
于是,1921年的一天,老师吴菱仙和京城名流罗瘿公受梅家之托到福芝芳家说媒。可当时的梅兰芳是有妻子的,原配夫人王明华是梅兰芳的糟糠之妻,勤劳聪明,但却非常命苦,幼子夭折,再也不能生育。
精明的福母知道,梅兰芳人品好、事业好,她果断谢绝了聘礼和定金,虽然家境贫寒也不愿女儿嫁做姨太太。梅兰芳年幼失怙,自幼由叔父养大,按传统可以娶两房妻室“兼祧两房”。在梅家诚心求婚,许诺会像对待前头的夫人一样对待福芝芳的时候,福老太太才同意了这门亲事。
于是,就这样,福芝芳嫁给了梅兰芳,开始了四十年贤内助生涯。为人厚道,她深得梅家人的钟爱。
王明华原知梅兰芳对梅家香火所负责任,只会深悔自己当时的冒失及叹息命运的作弄,不会反对梅兰芳与福芝芳的婚事,更不会对梅兰芳有怨恨。她也知道梅兰芳是有情有义之人,不会嫌弃她,因此对福芝芳也很友善,两人相处得颇为融洽。
而福芝芳嫁给梅兰芳后,就终止了演艺生活。她性情文静、为人厚道、不多言语,在家中照顾梅兰芳日常生活,颇得梅兰芳的疼爱。她也知道自己年幼学戏,文化欠缺,便请梅兰芳聘了位家庭教师,常年住在家中教习,每天上午读书识字,从不间断。日积月累地学了四年多,她从起初的只能识读简单书信,到能看懂古文和白话文小说,再到可以陪着梅兰芳编排新戏、赏鉴绘画,进步神速。
而对梅兰芳的原配夫人王明华,福芝芳更是敬重有加。
和梅兰芳结婚后,两人次年就生下一子,取名大宝。孩子生下不久,福母福二爷立即指点女儿福芝芳,让她按照礼数把这个孩子抱去王明华的房里,算作王明华的子嗣。孩子在王明华房里住了一个月,孩子满月那天,她亲自缝制了一顶帽子给孩子戴上,并让奶妈把孩子抱回福芝芳的房里,其实福芝芳本可以不必如此,但她朴素的教养让她要尊敬这个“姐姐”,福芝芳作为一个满族的寒门女子,她有她自己的道德标准,她从17岁开始恪守这个标准,终其一生。
后来王明华患上肺结核,1929年年初,王明华在天津病危,天津去世后,按规矩应由她的子嗣将其灵柩接回北京,而王明华膝下无儿女,福芝芳当即决定由自己的亲生儿子梅葆琛作为王明华的孝子到天津去接灵柩,由管家抱着打幡,尽了孝子之礼,用金丝楠木棺材装殓,葬入万花山墓地。
福芝芳对王明华,自始至终算是有情有义了,发自内心地认可并维护三人行的婚姻,这份聪明、耐心和大器,绝大多数女子都望尘莫及。悬冰百丈耐寒梅,她成了威严的当家母。
福芝芳不仅得到梅兰芳的爱情,十四年里生了九个孩子,也得到了“梅党”团队的认可,顺风顺水的婚姻生活一直持续到孟小冬出现。
1926年,梅兰芳和孟小冬在粉丝的撮合之下终于走到一起的时候,这个已经陪伴了梅兰芳5年的女人,开始意识到婚姻的危机四伏。
人生,果真是认人猝不及防。
当年,福芝芳能尽心尽力的尊重“姐姐”王明华,却无法容忍下比她更年轻更貌美也更有名气的孟小冬,面对丈夫的新欢,她做的第一件事不是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是守住梅府的大门,让孟小冬在名分上永远得不到承认。
为了与孟小冬争夺跟随梅兰芳去美国演出,在全世界面前以“梅夫人”的身份亮相,她不惜请医生给自己堕胎,两难的梅兰芳只好谁也没带,独自去了美国。
她深知梅兰芳对家庭和子女的重视,也深知孟小冬的性格孤傲,不退让一丝一毫,一次又一次粉碎孟小冬的“梅太太梦”。
两人的斗争还扩散到梅兰芳伯母的丧礼上。
孟小冬得信剪了短发,头插白花,来到梅宅,披麻戴孝。刚跨入大门,即被三四个下人拦住,大厅里的梅兰芳面露难色,望着怀胎已快足月、镇静地坐在灵堂恭迎客人的福芝芳,说:“不看僧面看佛面,小冬已经来了,我看就让她磕个头算了!”福芝芳刷地站了起来,厉声说:“这个门,她就是不能进!否则,我拿两个孩子、还有肚里一个,和她拼了!”让看重家庭的梅兰芳毫无办法,也让性格孤傲不容侮辱的孟小冬自己选择了离开。
世人悲梅兰芳,世人怜孟小冬。世人却不知福芝芳这位陪伴梅身旁数十载的苦命女子。1941年12月,日军以重兵包围香港,梅兰芳被围困在位于德道8号他的私人寓所里,并与外界断绝了音讯。福芝芳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但为了勉励一家几十口人度过难关,她常召集大家,不露声色地说:“知夫莫若妻,谁也没有我福芝芳更懂得梅兰芳。诸位别相信这些吓唬人的鬼话,梅先生肯定会尽快安全回来的!”
翌年端午节后不久,梅兰芳被日本人遣送回上海后,望着离别几载的妻子,无限感叹道:“知性者常居,咱俩二十年的伙伴,没有白搭啊!”
没有财产又拒绝给日本人演出挣钱,梅兰芳一家生活一度非常艰辛。在此期间,福芝芳始终如一站在梅兰芳的立场上,坚持民族气节。福芝芳为补贴家用经常偷偷典当首饰,但即使有人愿意出一百根金条换梅兰芳登台她依然不为所动,决不妥协。
“人家都以为我这个梅太太,享尽了人间荣华富贵,殊不知抗战八年期间,一直处在水深火热中……”梅兰芳听了夫人的这席话,百感交集地说:“名人总有本难念的经。没有福芝芳,哪有梅兰芳?
豪情仗义,她还是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太太。梅家的后人提起福芝芳时说,她为人很仗义。
梅兰芳在世时,她是梅的贤内助,后勤部长。梅兰芳过世后,她还常常关照梅生前的朋友和晚辈并且毫无怨言。她总对他们说,自己喜欢热闹,让他们多来家里吃饭。
1961年8月8日,梅兰芳患心肌梗塞在北京病故。人民政府给予他崇高的国葬礼遇,并决定将他安葬在八宝山烈士公墓瞿秋白墓旁的墓穴。
福芝芳当即要求把他安葬在万花山自家私人茔地,与王氏夫人合葬,不要火化,要用棺木安葬。梅兰芳和王明华的逝世相隔四十年。四十年的悠长岁月并没有冲淡福芝芳对王明华的敬重和同情的姊妹情谊,当她亲眼看到梅兰芳和王明华二人的棺木并葬在一起时,心中感到了却了夙愿和一丝慰藉。
“文革”期间,梅宅未能幸免。在福芝芳的精心保护下,梅兰芳生前所遗留下来的部分有价值的剧本、曲谱、服饰文稿等得以保存,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梨园史料。
1980年1月29日,福芝芳因患脑中风,送医院急救不治而逝。她临终前,曾托请梅兰芳的秘书许姬传先生,记下了一句遗言:“梅先生事业如山,我本人只能算作一棵无名小草。”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位贤良的女人。繁华落尽到头来不过是一片虚空,似海深情结局却教人恨不相逢无名时,抛开名伶绚丽的外衣,梅兰芳也只是个孤独的红尘梦里人。而福芝芳用自己的一生,成就了梅兰芳的光彩人生,获得了后人啧啧称赞,也证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