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公司需要的宏观视野
二、判断行业发展空间
三、判断行业所处的阶段
四、搞懂行业竞争格局
五、认清公司的商业模式

一、研究公司需要的宏观视野
看清宏观大背景为搞懂一家公司做出铺垫,同时看清这个公司和宏观环境的密切程度是怎样的,也决定了需要多大程度关注宏观变化。
宏观环境有两个层面:
1、大的时代背景,可以理解为趋势
2、周期
把握长期明确的趋势(领先指标+符合常识)
知道大的时代背景,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公司的地位和价值
我们常说的“风口”,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大的时代背景。任何行业本质上都是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要跟时代的大趋势发生关系。
大部分事情如果把它放大了看,都有很多曲折的细节,但拉长到一定维度看,就变成了一个相对确定的趋势。(移动互联网)
两个窍门:
1、领先指标,判断这件事未来必然会发生。比如老龄化,人口年龄结构就是领先指标。
2、常识角度,大道至简。比如科技会不断提高效率,比如资源会自发向回报高的方向流动,比如人们都希望生活质量提高,顺应这些方向 上的事情,在一个长期维度上就是一个大的趋势。
理解公司对宏观经济的敏感度(根据公司的产品特性评估)
[if !supportLists]· [endif]敏感:房地产、汽车、资源品类的企业,都属于周期性行业,对宏观经济都特别敏感,会伴随着宏观经济的波动而波动。
[if !supportLists]· [endif]不敏感:生活必需品(大米)
[if !supportLists]· [endif]不敏感:非主流商品(在宏观经济中没地位,反而不受影响)--早期的互联网野蛮生长
[if !supportLists]· [endif]不敏感:特殊情况(本身是非必需品,却体现出逆周期的特性---“口红效应”)
判断敏感:
1、如果这家公司提供的是原材料或者工业品,并且价格在历史上存在周期性的大幅波动,那么它就是对宏观敏感的。
2、如果提供的是消费品,就看是必须品还是非必需品。(大米那样的必须品对宏观不敏感,非必需品就对宏观相对敏感)
敏感---分析基本面,就要分析宏观经济,像房地产、汽车、资源品
不敏感----“无视”宏观扰动,直接去了解行业和公司特性
中间部分----跟宏观有联系却又没那么密切,他们受宏观的影响往往是不对称的。(考察大环境的波动可能造成的风险因素)
二、判断行业发展空间
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
1、初级产品:农林牧渔、有色金属煤炭等资源品,钢铁、化工等初级工业品等
2、工业生产品及过程:包括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电气新能源、电子、轻工、建筑行业、交通运输、军工等
3、消费品及流通渠道:包括汽车、家用电器、消费电子、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商贸零售等
4、服务属性:包括餐饮、旅游、文化传媒、互联网、计算机软件、通信、教育、公用事业等
5、金融行业:包括银行、券商、保险和其他金融机构
6、生物医药,包括医药、医疗器械、医院等
7、房地产可单列
投资人喜欢用“赛道”这个词来描述一个行业。
1、赛道宽度:市场规模
2、赛道长度:行业所处阶段
3、赛道路况:行业竞争格局
一个核心问题定义行业
在考虑市场规模这个问题前,需要明确一个问题,就是:“这个行业提供的是怎样的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回答它就是回答了市场在哪里,市场是否有痛点。同时它也是市场规模大小的基础。
比如互联网行业,我们分析一个互联网细分行业的时候,会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
[if !supportLists]· [endif]它是改造传统行业?
[if !supportLists]· [endif]替代传统行业?
[if !supportLists]· [endif]还是创造了新产品?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这个行业的定义。
所谓改造,就是改善原有行业里某个环节的效率,例如节省交易成本,改造产业链,去中介化
所谓替代,就是把线下的东西往线上搬,比如新闻资讯应用替代了报纸,互联网售票替代了传统影院售票
渗透率:原有行业在互联网的替代作用下,会损失一大部分份额甚至被淘汰掉。替代关系常用渗透率来衡量
所谓创造新产品:就是创造了新的服务或产品,或者发现新的商业模式。比如滴滴的专车服务
供给驱动看产能,需求驱动看天花板
在考察行业空间之前,最好再明确一点,那就是这个行业是供给驱动还是需求驱动。
产品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来自供给一方,也就是公司,还是需求一方,也就是消费者。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对我们做行业分析有很大的启示,说到底,行业空间是由需求决定的。但对于大部分新经济行业,供给创造需求的特点就很明显。比如苹果创造iPhone,但比如汽车行业,行业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他的市场取决于有多少人有买车的意愿和支付能力,而不是汽车厂商造了多少量车。
供给创造需求的行业,往往体现出特别强的爆发力,一旦挖掘到合适的需求,就看有多少有效供给,行业前景无限;
但需求推动的行业,则要踏踏实实的,根据潜在需求,来测算行业的天花板。
构建分析框架,找到关键要素
行业空间也就是行业规模,最简单的算法就是
行业规模=销量*单价
数字来源:行业监管机构,或者有公信力的行业第三方
1、第一种改造型:行业的价值体现在对于原有行业效率的改进
理论上这个行业所创造的价值,不会超过原行业的成本,否则会变得越来越没效率
原有行业成本是一个重要因素
2、第二种替代型:行业空间取决于原有行业的规模和新业态可能达到的渗透率
3、第三种创造型:行业的空间完全不受原有行业限制,而是取决于它自身解决了什么样的新需求。
三、判断行业所处的阶段
一般分析行业所处的阶段,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算是比较经典的方法了。
两个经典的理论:
1、创新扩散的过程
2、技术成熟度曲线
两个规律:创新扩散和技术成熟度
新闻学:任何一个新事物,从不为人知,变为广为人知,它的扩散速度不是均匀的。一开始很慢,当接受它的人群规模到了某个临界点,扩散的速度会突然加快,等到了某个水平,又会慢下来。
正态分布:一个新事物,当被全市场10%--25%的人接受时,扩散速度会突然加快。
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产品的市场渗透率,来判断这个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判断它未来是会扩张得更快,还是已经过了最快的那个阶段。
我们针对这种来的快去的也快的现象,会用“技术成熟度曲线”来解释,这个理论又一家叫做Gartner的咨询公司提出的,可以很好地描述技术发展的过程。
总结:
1、新事物先看供给要素,也就是产业的技术是否成熟,在此过程中,产业和资本的追涨杀跌会放大新技术的驱动,就构成了技术成熟度曲线;
2、在技术相对成熟后才过度到需求,需求有爆发的临界点,和趋于稳定的饱和点,就构成了创新扩散曲线。
四、搞懂行业竞争格局
谁能在这条赛道上取得领先,也就是对竞争格局的判断。
搞懂竞争格局,我们才能明白,眼前行业的这块大蛋糕,到底有多少是属于公司的。
结合行业规模和阶段看竞争格局
行业规模决定了竞争的激烈程度,行业不同发展阶段,分析竞争格局重点不同。
1、行业规模对竞争格局的影响
规模大,参与者众多,竞争随之激烈,但至少说明路走对了。反而没有对手一骑绝尘,虽然有可能太领先,但可能是这个领域蛋糕太小了。
2、行业发展阶段对竞争格局的影响
[if !supportLists]· [endif]第一,行业发展不同阶段竞争强度不一样
[if !supportLists]· [endif]第二,如果行业仍在高速成长,即使领先者拥有可观的份额,依旧比较危险。
预见终局和没有终局
“终局”一般有三种:
[if !supportLists]· [endif]第一种是,强马太效应导致的一家独大。
比如腾讯在社交领域,用户这方面的需求几乎都能被满足,没有太大动力选择第二个产品。互联网投资里有一句话,“老二非死不可”,说的就是这种格局。
[if !supportLists]· [endif]第二种是,双寡头或者多寡头的平衡。
比如视频行业的格局。这种行业通常有一定的规模效应,领先者有一定的优势,但也需要靠不停地投入资源来确保地位。
[if !supportLists]· [endif]第三种是,相对分散百花齐放或者各领风骚数年的行业。
比如典型的就是内容生产行业。
对着时代的变化,一些原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就会变成新的竞争对手。
当考虑一家公司所处的行业竞争格局的时候,通常需要从以下维度去做工作:
[if !supportLists]· [endif]第一,这个市场的规模决定了能吸引多少竞争者,如果现实的竞争激烈程度与此不符,那竞争者是不是迟早要来,或者说为什么不来;
[if !supportLists]· [endif]第二,这个行业已经进展到了什么阶段,是供不应求?还是供过于求?以及行业是否增速太快,会导致现有的竞争格局不稳定;
[if !supportLists]· [endif]第三,这个行业本身的特性,将来更可能向垄断、寡头还是充分竞争的平衡状态演变;
[if !supportLists]· [endif]第四,这个行业如果竞争态势已经相对平衡,潜在的打破现有平衡的因素会是什么?
当要从产业链的角度去考量一家公司的竞争格局的时候,有这几个问题要问:
[if !supportLists]· [endif]第一,它所处的产业链的每个环节是什么;
[if !supportLists]· [endif]第二,每个环节的拥挤程度如何,进一步看,哪个环节更有议价能力;
[if !supportLists]· [endif]第三,相对拥挤,或者说没有议价能力的产业链环节,提供的产品是否是同质化的。
五、认清公司的商业模式
1、找到驱动公司增长的关键指标
分析公司是怎样拿到蛋糕,以及它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来确保成功。换句话说,就是分析它的商业模式和可行性。
2、回答一个基本问题:“它提供的是怎样的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从这个问题出发,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把公司的收入公式写出来,这样更能看清楚它的商业模式里核心驱动指标是什么。
3、具体分析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
[if !supportLists]· [endif]首先,你需要把公司收入的公式写出来,看清增长的核心驱动因素,并且要关注公司是否在新增业务或减掉业务。
[if !supportLists]· [endif]其次,你要知道,在一个同质化竞争的行业里,单纯的产品好是一个很脆弱的优势,因为竞争对手容易模仿;而看似同质化竞争的公司,可能对自己有不同的定义,商业模式上的进化,能实现后发制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