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淺语★书屋优秀作品荟萃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简史(上)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简史(上)

作者: linwood | 来源:发表于2019-01-30 09:49 被阅读31次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简史(上)

人才选拔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和政治中最重要的制度之一,从其诞生之日起,全面的影响了中国社会和国家政治的方方面面近千年。而科举制度是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发挥效应最大的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为什么能成为大一统王朝,曾经领先世界上千年,能够发展成为一个全球大国。那是因为有一个完善、庞大、在当时最先进的官僚系统和统一的管理理念和文化精神。而这个庞大系统的基础就是科举,因为科举是培养、筛选人才的最高效的工具。只有通过完善的科举制度,才能在全社会、整个国家营造统一的思想和文化,才能公平、高效、大范围的选拔人才。让人才组成官僚系统,而且还能全面打破人才和阶层垄断,充满市场化的竞争,能让这个系统不断的更新血液,保持活力、流动性和竞争力,从而保持中国的大统一,让王朝统治持续了两千年。

放眼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产生出这种系统,更加没有一个制度能够延续两千这么长的时间。只因为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有最完善的科举制度,其他地方都没有。就算现代西方的考试系统,我们现在全民接受的教育和考试模式,其实除了知识内容有不同之外,整个逻辑和方式,也脱离不了科举的范畴。就算是科举最多人诟病、最多人攻击的所谓八股文科举,和现代的考试题比一比,其实又能差多远,填空、选择题、应用题、分析题,作为500字,阅读理解。

科举是什么,它不只是古板的八股文,也不是禁锢人的思想。科举是“分科察举人才”的意思,它是通过不同的科目筛选人才,考察、贡举人才。为什么用举字,其实就是组织考试的官员通过这种考试,向朝廷和皇帝举荐人才。

关于科举我们听的最多是“中进士”,什么叫“中进士”,这是朝廷选人才的其中的一科,叫进士科,所以考中的叫进士。进士之中前三名再用状元之类的特别叫法,以示特别和殊荣。这只是科举众多科目中的一科而已,只不过随着社会发展,政府发现其实只要搞好最重要的一科,就已经能够满足需求了,所以才剩下这么一个进士科而已。所以分科举人后来就发展成我们最熟悉的一个词,叫分科取士,取进士;后来又有取人才、取士大夫的意思。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简史(上)

在唐朝科举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是分很多科的,比现代教育的科还要多。考试的科目分两种,常科和制科。每年定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像历史上最出名的制科就是康熙为了笼络前朝士子而特意开的一科,叫博学鸿词科,光绪为改革也开过一次著名的制科,叫经济特科;其实这种方式很多皇帝都用过,主要是为了笼络人心,为了体现皇帝的英明和重视天下人才的意思。

而常设的科目就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秀才科是唐朝时期非常重要的一科,后来发展到进士科越来越完善和重要,其他的科目都基本没有了,或者整合进了进士科里面去了,所以,进士科的考试内容才会越来越多。唐朝初期写一首好诗都有可能中秀才或进士的好事,后来再也没有了。

科举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来了解。

第一、起源

人才选拔制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周天子威望不在,无法压制和管理诸侯王的时候,各诸侯王的之间纠纷就要通过外交协商、谈判解决。在外交场合中,不但涉及到利益,更重要的是,原本大家都是一家人,都是贵族,做事情要讲究体面、讲究礼仪。除了利益最重要的就是国家的面子。那么外交就是国家最重要的事情,而能够在外交场合出彩的人才就是最重要的人才。

利益、礼仪和面子,很多时候就是非常矛盾的事情,顾得了礼仪,就得不到利益,也就没有面子。注重利益,可能要失去礼仪,还是没有面子。只有利益、礼仪都照顾到了,才是有面子,才能体现外交官员的能力。

在当时的外交利益中,一般谈判都是通过讲典故、历史事件和案例,或者直接用诗经等内容进行隐晦的表达各种诉求。这就要求外交人才需要掌握非常多的这方面的内容,还要会背诵、能理解、会根据不同的场合引用相关的故事和诗歌等。

一旦外交胜利,就是出人头地、名扬天下、荣华富贵的事情。所以,作为有家境有条件的贵族子弟,就会把掌握这些知识、背诵这些知识、使用典故诗歌等作为通往国家权力核心的途径。这就是春秋以前时期,自然形成的选拔人才的机制。重点是要会背、会理解、会用,还要用的好。当然,在其他方面是不存在什么人才选拔的,因为整个国家都是由从诸侯到士的家族管理的,父亲死长子继位,纯正家族式管理,所以不用人才选拔。

第二阶段、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因为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加大,战争持续不断,对人才的需求大为增加,特别是诸侯王。单纯依靠自己家族的人才和几个下属大家族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用人需求,因此就发展出一种叫“门客”的人才选拔制度。我们非常熟悉的孟尝君三千门客的故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统治阶层,特别是那些掌握权力的大家族、继承权力或参与权利的斗争的贵族子弟、诸侯的儿子们等,他们都需要大量人才为他们做事。

所以就专门建一个房子,收容各地的人才,只要你敢去,然后表现一下你的能力,就可以让你住进去。以后的发展就要看你的本事的,像李斯,是吕不韦的门客出身,但他有大才,所以就能脱颖而出,成为国王的重臣。就算不是国王发现的,养门客的人也会向朝廷推荐,一旦成功,就等于你控制了一部分权力,这是很有好处的。就像现代官场提拔人才一样,只要是你提拔的,自然就会被认为你的人。这就是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其实并不算是国家正式的制度,国家的制度要到西汉中期后才开始建立。

第三阶段:

汉朝的察举制度:西汉汉文帝开始实行削藩制度,在这种背景下,宗室、功臣、权贵等方面的人才都不能随意使用,甚至是要杜绝使用。以前这些家族子弟和门客是朝廷人才的主要来源。因为削藩、打压藩王和权贵,所以要另外寻找人才。西汉时期的皇帝最经常干的事情,就是下诏,要求各地官员向朝廷推荐人才。无论是刚登基、还是发生了什么的大灾害,打了大胜仗等后,都会例行的来这一套。

上篇完,请看下篇

相关文章

  •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简史(下)

    接上篇《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简史(上)》 而且,在西汉后期,当朝廷的制度建立起来后,各级官员是有责任、有任务,每年...

  •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简史(上)

    人才选拔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和政治中最重要的制度之一,从其诞生之日起,全面的影响了中国社会和国家政治的方方面面近千年...

  • 对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的看法

    姓名:陆琴 班级:20级历本班 人才选拔关乎国家大势,有一个科学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至关重要,而在中国古代...

  • 科举制

    历朝历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

  • 古代科举制梳理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历时最长的选拔官吏制度,也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办法。 今日小编就整理下科举制相关资料,相...

  • 察举制的进步: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我国古代朝廷选拔人才的三大制度之一,上承汉代的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

  • 从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浅谈应试教育的利与弊

    人才是国家之栋梁,未来之希望。从古至今,我国的人才选拔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每一种人才选拔制度都有其历史研究...

  • 考试

    考试自古以来便是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方式,我们知道最清楚的应该算是科举制度,全称是科举考试制度。它是中国古代实施时间...

  • 那个11岁说考状元不是人生终极目标的男孩,最终名垂青史

    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重要的选拔人才方式——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

  • 七十二岁老状元——说说古代年纪最大的状元郎

    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开始,运行了一千多年。科举考试的第一名,俗称“状元”,又称为“大魁天下”,是古代...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简史(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kpz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