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旅行,在毕业季和大家聊这个话题实在是太应景了,无论是初中、高中、或者大学,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面临毕业这个事情,很多人会选择在毕业之后去做一次或短途或长途的旅行,又名为毕业旅行。当然也有人会选择其他事情去做,总之,我们都清楚的知道,毕业便意味着一段时间的终结,一些事情也将成为美好的回忆。毕业是个残酷的事情,它推动着我们迈入人生下一个阶段,无论情愿与否,终究不可避免。人大概都是念旧的生物,面临一个人生的转折点时候,不免会生出感慨,而感慨总是伴随着感伤。我不得不承认,毕业是个令人感伤的事情。
在写下这个欠揍的题目的时候,其实我心里已有了一些答案,只是一时之间,被毕业的这份感伤冲击的无法顺畅的说出口。
毕业旅行似乎越来越流行,在五六月份学业完成,而又无所事事的时候,来一场毕业前的旅行,似乎成了很多人的美好计划。不得不说,这个计划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很吸引人:正是青春的好时光,最好的朋友都在一起,不多不少的钱,但却有大把大把的时间,自由的不能再自由。这些理由夹杂在一起,足够每个人都来上一场说走就走的毕业旅行了,也无怪乎这几年来做毕业旅行的人越来越多,它是那么的美好,你怎么能够拒绝?
很多人都有这么一个认知是这样说的:成人社会确实要比学校生活残酷,我们一旦进入了成人社会,那么一系列的压力也会随之而来,那些青春年少时做过的白日梦也将一一破碎。我们不得不承认,成人世界原本就是残酷的,而且残酷是成人社会的原动力。
或许你心里在想,这个家伙在胡乱说些什么,我就从来没有这么想过,这完全不合道理。如果你真那么想的话,你应该是个很有意思的人,那么我们来聊天吧。
我不知道歪果仁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可我知道中国有很多人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生活的,在学生时代肆意过着日子,结果20多岁的年纪刚刚毕业便叫嚣着自己老了,青春死了,然后投入到社会之中便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偶尔少有波澜。虽然我也不愿承认,可这的确是某种事实,很多人就是这样生活的。
在这样“严峻”的成人大环境下,毕业旅行火起来当然不是什么意外,毕竟这是属于青春尾巴的一个仪式,当然要郑重其事。毕业之后,我们的身份也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而在这转变之前,用旅行来终结学生的身份或许会是个不错的选择,不但有美好的回忆,还有永远的纪念意义。
可是我很想问一句:我们真的需要一场毕业旅行吗?
我想了好久,当我发现我的答案是不一定的时候,我突然有些惊慌,然后我又问自己,如果我明年毕业了是否会在工作之前,做一次毕业旅行,然后我的答案又是肯定的,而且这次是十分的肯定。
其实连我自己也疑惑了,我为什么会这么矛盾?我静下来又想了想,突然发现,我之所以这么肯定自己会做一次毕业旅行,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我的好朋友们会陪着我一起上路
二:这是我在工作之前为数不多的长假期,最自由的时候
三:我还可以用学生证享受门票的半价,虽然是最后一次了
四:我可以有一段时间不考虑任何事,完全用来玩,可以以学生的名义暂时不承担任何即将要到来的责任,躲开那些厌烦的事情
五:毕竟毕业了,用旅行来给自己放个假,奖励一下自己
说了这么多,我其实就是想用旅行出去玩玩,看看其他地方的人和物,长长见识,看看这个世界,以后酒桌上也多些谈资罢了,就是这么简单,虽然有些俗,但这很真实。
在这五条理由之中,如果非要选出一条最重要的话,我想主要是好友陪着一起上路这条,毕竟毕业之后再相聚就很难了,离别终有时,让我们再做些最后的挣扎吧。
我突然发现我是如此的矛盾,明明很愿意做一次毕业旅行,可就是偏偏又有些疑惑,这样子特别容易成为人格分裂哎呦喂!
后来我就琢磨这个事情的原因,直到我突然想到了一些。毕业旅行大概就如鸡汤文一样,人人都爱喝,可实际并没有什么用。我们都觉得鸡汤文能带来共鸣,事实也是如此,每一次读鸡汤的时候,都觉得说到心坎里去了,哎呀卧槽,这不是说我麽,这感觉对头,可读完后呢?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一通感慨发完之后,其实并没有什么变化,借句流行的话来说: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可我们还是依然爱喝鸡汤,如我依然无法放弃规划我的毕业旅行。
我想,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场毕业旅行式的短暂状态,而是另外一种持续且长久的生活方式吧。
国外有个词语特别火,叫做“间隔年”,它的意思倒是蛮简单的,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它的第二个解释我个人更喜欢一些,是这样说的:无论学生或者上班族,从固有的生活模式中跳出来,去体验新的环境,新的生活,经历的更多去更好的认识自己。
今天我要说的却是这“间隔年”的第二层意思,不说歪果仁对待生活的态度吧,就聊聊国人的。
很多国人似乎有一种惧怕改变的想法,粗俗点说就是怕挪窝,可能是自古的农耕文明影响吧,成家立业,安稳平淡似乎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父传子,子传子,就这样给传了下去,国人不提倡冒险,不讲变化,讲的最多的是安稳,稳定,这样子就造成了一个影响就是人们都去追求稳定了,所以你看现在公务员是多么的火热。
似乎我说的这些和需不需要毕业旅行没什么关系,你可能会问了。接下来我还要狡辩的告诉你:不不不,它们之间是有关系的,而且关系还很大。
很多人在做毕业旅行的时候其实和我的想法都差不多,就是出去转转,看看这个世界,也是恰好有时间,有精力,有朋友。可旅行之后呢,便是工作了,上班了,然后没多久便齐齐喊着:我的青春终结了,社会太TM现实了,总之一脸被社会伤了的表情,继续过日子。这个时候我就特别想问一句,你才毕业没多久,你还是个年轻人,你怎么就跟那些成年人一样呢?我知道这么说真的很书生气,可我们每个人都保留一点书生气不是很好麽?
心态的崩坏似乎是伴随着成长的,尤其是越来越长大以后,不得不走向成熟。做了一次毕业旅行,给学生时代划上一个完满的句号,开始我们都要经历的成人社会,在成人社会里最终变成世故的大人,这一点都不好玩。
现在想来,毕业旅行也就那么回事,如果不是因为它正好在毕业这个节点上,想来它和平时的旅行也差不多吧。很多人做事情总喜欢给它赋予某种特殊的意义,其实想想,也就那么回事,没什么大不了的,真不用那么深刻,总是深刻你不嫌累啊!
什么,你问我为什么要去做毕业旅行?
我就想看看这个世界呗,刚好好朋友也在我的身边,还挺舒服的,我再重复一次呀,我真不排斥毕业旅行的,相反,我也喜欢这件事,热情还贼高呢!
我只是在想,当我们踏入社会之后,是否还能继续保持着这种热情呢?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与希望,热情与初衷,就像“间隔年”的第二层意思一样,从固有的生活方式中跳出来,去体验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呢?
或许那个时候没有长长的假期,没有足够的自由,好朋友也不在身边,可我们依然会选择去四处转转,去看看这个世界,带着一种好奇的眼光,行行走走,或许会发现原来一切也能很美好。
网友评论
嗯,似乎还差一个学前班,不然旅行社四件套就凑齐了,可以召唤帐篷神龙。
不知道你对现在大学的班级概念是怎样,你对大学同学之间的感情又是怎样的认识。如果你是在一个凝聚力超强的班级,那么恭喜你,你很幸运,身边有很多好朋友,你也根本不会纠结毕业旅行参加与否,答案是肯定参加,这样的集体,班委一定会做好这点,而其他人也不会有任何顾虑的,几乎是一呼百应的状态。如果没处在这样的班级中,那么每个人肯定也有自己的好朋友圈:几个人之间,宿舍之间,或者社团内。毕业旅行叫上他们,最好多叫上几个,加上不太熟悉的几个,小范围内的10人左右,旅程安排也不难,一周左右,你永远不会知道,毕业旅行之后你们之间的感情增进了多少!
我现在的一个同事,大学时是班长,但班级是大二时重组的(跨学院重组),所以团结起来很不易,班级凝聚力也不好,组织毕业旅行时,响应者寥寥无几,但最后还是凑够了8个人(有男有女),毕业旅行去了青岛。其实,这8个人之前彼此并不是很熟,但毕业旅行之后你知道发生了什么吗?从毕业旅行返校开始,一直到毕业离校,这8个人每天出去一块吃饭吃烧烤喝啤酒,聊天聊到深夜一两点,能回宿舍就回去,回不去了就在外面找旅馆休息。他们8个人的友谊,一般朋友关系的人都超级羡慕他们的。现在,他们有的工作了,有的继续读研,还有的出国了,尽管如此,他们还在筹划一起去深圳的旅行。交朋友也是需要时间的,在一起玩的多了,朋友也就有了。
大学毕业,我也组织过毕业旅行,我所在的班级也是重组(学院内重组),班级28人,15人去,但都到启程的前一天了,有两个同学因为毕设又被导师留下来了
毕业季,有钱要花,没钱借钱也要花,这些“挥霍”都是值得的,以后也会庆幸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毕业旅行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好处啦,就不一一絮叨了,反正是建议一定要有一次远途旅行!
统一回复下吧,毕业旅行能这么火,当然有它的道理,文青的宣传或许有作用吧,不过更多的是它能反映我们的一些想法吧,我个人是很期待我的毕业旅行的,明年就到了。
评论里有简友说没钱怎么办?没钱就别去旅行了啊,可以攒够钱了再去旅行的,根据实际情况看喽。
我以为我们总是把毕业旅行当做我们理想的一种状态,然后等这个时间段过去了,很多人投入到工作中便遗忘掉这个状态了,这个我觉得才是最令人遗憾的。就像文中的提到的“间隔年”,我想我们需要的应该是类似于毕业旅行这种状态,而不是某个形式吧。本意就是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