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学习和生命联系在一起?因为每个人都想让自己在人生的呼吸之间活出生命的向上与生机,而达到这个目标,在我近60年人生的实践中领悟到,唯有在有生之年不停止学习的脚步,努力学习,就会让生命时常保持活力,一个人有多大的学习力就会有多强的生命力。
毫不谦虚的说,我是属于善学习的人,喜欢读书的人。一路行走有书相伴一路,一路收获成长。尽管这样,当年龄与教龄增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感觉生命的活力没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仿佛生命和地里的庄稼一样,走过春、夏、秋之后只能被冬天的寒冷冻僵。可又一想,庄稼有来年,我没有来生啊,庄稼是植物,我是人啊。若想常驻生命的活力到底哪里可以找到力量的源泉?我为什么如此的不安,甚至可以说不甘?直面自己的内心,自己告诉自己那是不甘于随随便便的老去的那颗心在作务自己。
许多和自己年龄仿佛的人们,有昔日的同学们,有曾经的同僚们,有一直相跟着的同伴们,随着生理规律,自然而然的走进了“百战归来白发新,青山从此做闲人”的悠哉节奏的生活。比如茶余饭后的闲聊闲逛,比如走模特秀、参加合唱团,再比如结伴外出旅游,做美容健身等等。这样的生活我是可以为别人点赞,但是,我自己做不到这样,做不到这样的安享。维果茨基说过“社会经验决定着人们如何思考以及如何解释他们的世界。”而我对自己有生之年的思考,“不想随随便便的老去”的心理解释就是想继续好好读书学习。一路走来,我虽然被读书取悦,但直觉告诉我,我的读书方式和所读的内容不足以给我充足的养分来维持生命的活力,我感到读书学习的路上肯定存在着很大的缺失与缺陷,因为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丰厚的学识,没有思考力。
一、曾经那阅读的年代尤如一直在踏浪
如果把阅读比作大海,我几十年的读书只是在海边踏浪,享受着踏浪的浪漫与欢愉。没有走向大海,更不要说在大海里搏击,这样的阅读方式就相当于没有学会游泳,不会游泳自然感受不到大海的滋味,不会游泳就相当于没有真正走进阅读,也就是说思路没有打开。思路打不开的人生之路一定是狭窄,狭窄的路上行走想去领略人间那无限的风光何以可能。
我作为主编编写过近10年的机关刊物《教文体刊》,而且每期的刊首语都是我自己写,这样的练笔平台不是谁想拥有就可以得到的。我以《春》《夏》《秋》《冬》等为题感受着自然,思考着教育。在当时看来还有点情怀与意义的文章,现在再拿起来读的时候却感到了肤浅。我因为喜欢阅读,组织过一个阅读组织《绣书社》,十几位机关女职工和一线女教师一起在边玩耍边读美文的过程中联系自身谈感受谈体会,小河边,翠柳从中,农家土炕,会议室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味,并且还把每个人精要读书感受的文章收集在一起编写进《定襄文丛》系列之中书名为《墨绣人生》。现在再打开的时候,感觉只是一般性的活动记载,文字收集。为什么会是这样?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撑,没有阅读经典后的思维突破,文章就没有生命力。
二、曾经组织的阅读模式尤如一直在走秀
只知道读书好,不知道如何读,阅读效果自然只能停留在浅表层上,一时一霎的方法模仿上。尤如老农种水稻与袁隆平种水稻的区别一样。辛苦是下到了,但在下辛苦的时候没有研究事物的本质如何突破。曾经坚持15年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周一政治业务学习”,因为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一直坚持着,不能说没有效果,但因为领读者的我对阅读与学习的方法与内容没有根本性的认识,所以读书学习一直停留在“术”的层面而没有上“道”。当校长的七年也很注重读书学习,并创建了“逢会必学”的学习模式,坚持中,看似有成长,但全校教工的读书学习同样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现在思考原因,没有啊,没有遇上真正点我开悟的高人啊。自以为在T台上走的挺好,可没有基本功的训练终究是个花架子而已。如果当时遇上魏智渊老师的《教师阅读地图》,并有人告诉我这本书的指导意义有多么重要,或许就不会是一直处于自以为是的想当然做法中。
三、打开一扇门,又开了几扇窗
没有经历人生路上的遭遇,一个人很难突破自己已有的认知。而大部分人是在固化后的思维中度过自己的一生的。走出体制内学校,当我为设计不了一所幼儿园和小学而尝尽不安,焦虑,纠结的滋味,到处寻觅出路的时候,我从郝晓东老师的口中听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一个自我实现着的自由人”,“做带根儿的教育”这样令我心颤的表达。这不就是我心中一直追寻的教育人生之梦吗。当我从郝晓东老师那里得知他们的读书会是读《中庸》《圆善论》《批判性思维工具》时,当我含着感动的热泪读完郝晓东老师的《给青年教师的四十封信》时,当我既战战兢兢又心奋不已地第一次在常春藤读书会度过那不知不觉的三个小时读书时光时,我知道自己读书学习的拐点来到了,与指导我生命开始一个新的生长点的贵人缘起了。中国教育报评选出的全国最具思想力的教育局长,推动全国十大人物汤勇这样评价我遇到的郝晓东老师“他是教育的智者,用不懈的追求开辟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他是教育的行者,用行动耕耘着自己的一方教育原地,他更是教育的思者,用思想照耀着身边的同路人,朝着光亮的那方执着前行”。是啊,我也想做教育的智者,教育的行者,教育的思者。我遇到了领着我上道的人。2018秋季,当我写下近四千字的“我的阅读史”后,我把几十年的感性阅读史翻篇,走进新网师从《儿童的人格教育》开始啃读。只要自己想成长,任何时候起步都不晚。竭尽全力的啃读经典尽然是生命的高峰体验,真爽!
四、新网师助力生命的扩张
西安知无知文化空间的创始人谌洪果老师说,生命的本质是以自我突破的方式而存在的。如何突破,我认为首先是自己要成为发光发热的能源;然后是要有啃读经典向下扎根,吸收书中养分后通过思考而向上生长的力量,也可以说是上天入地的力量;还要在不断进取的过程中,让自己成为世界上有生命价值的独一无二的自己的坚定信念。走进新网师后,所有的这些都成为可能。遇见郝晓东老师等于打开了一道门,走进新网师遇见那么多优秀的讲师和优秀的学员,犹如打开了一扇又一扇地窗。他们本身就是光源,就是行走在读写与实践路上的强者,就是自我实现着的自由人。
吉林长春师范大学孙影教授在她的《生活从未取悦于我,是我创造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中写到“ 高峰体验是什么感觉?就是做一件事,你深深地感到幸福,而且你也给别人带来了幸福,因为能给别人带来幸福,因此你会感到更深更绵长的幸福。就是我们一起都在幸福的流中,彼此有了心灵的共振,精神的相通,眼神的豁亮,甚至望一眼,就可以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原来有时沉默才是最深的交流,至大的丰富,原来还有语言到达不了的地方,但心灵可以到达。高峰体验会让你有深深的战栗,是脱离了世俗的吃喝玩乐以及家长里短的纯精神的体验,让你有宗教的高贵、圣洁和纯净…”确实是这样,孙影教授通过读写成长着自己,影响着学生,也坚定着我要坚持阅读经典的志向。山东武城县教研室主任马增信老师在《把背包扔过墙》中写到“最近,一直在读泰勒·本-沙哈尔的《幸福的方法》。书中提到,具有挑战性的明确的目标(即设定了时限和具体的成果)通常会带来更好的表现。设定目标就是给用语言给自己一个承诺,而承诺本身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未来。在很多情况下,目标向我们及其他人传递一种克服困难的信念。把人生想象成一段旅程,当我们背着背包前进时,忽然前面出现一堵墙,阻碍了我们的去路。我们该怎么办?是转身避开,还是把背包勇敢的扔到墙的那一头,然后想办法穿过、绕过或者翻过它。“把背包扔过墙”意味着我们已经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念,并至于死地而后生。“把背包扔过墙”意味着再也没有任何的退路,这看似绝望,其实是命运又给了我们一次可以成功的机会。在很多情况下,“没有退路”可能是另一个成功的开启。人生就是这样,“看似绝境的华容道,其实,是一扇幸运之门”。但遗憾的是,我们往往会在下决心之前犹豫不决,在困难面前退缩。永远不要忘记,当我们真正觉得需要兑现诺言的时候,命运也会悄悄的开始帮助勤奋的我们。“把背包背过墙”就意味着要时刻告诫自己,行动,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创造奇迹。信念是一种会自动实现的预言,当我们把背包扔过墙时,事实上是我们已经相信了自己,相信了自己的能力,我们可以去创造奇迹,而不是只是对现实做出被动悲观的反应。”是啊,在啃读的路上,既然认定了目标,即使不扔背包,也要背上那背包翻越那堵墙。我相信信念的力量。
在网师上学的过程中,更让我感动的是我选修的《苏菲的世界》的课程讲师车晓义老师。单一次次打卡中和我的对话,就让我必须跟着这门难到尤如钻进云里雾里的哲学课程走下去,甚至暗下决心,下学期继续选修这门课程,继续复习。我在九月三十日的打卡中这样写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腊化时代》,先是手机上读,又打印出来读,先是没被吸引住的浏览,又是因为要做作业不得不的圈点,直到想再读一遍,直到读的过程中有一点点感觉。至此,还是不能独立完成老师的作业,说明离内化的距离很遥远,虽然遥远,但还是有了生命的朝向,生活才不至于浮在表象上、空虚上和普普通通上。三篇文章,上下六节,我打印出六十多页,大概估计近四万字。车老师背后知识的铺垫需要的是海量。
车老师说,“最伟大的创新来自最忠诚的继承,所谓个性,无非是传统与个人当下处境碰撞后的跃起,在跃起中领悟,在领悟中道说,这种个性化的道说便是自由之为自由!真理之为真理”。这样的语言对我来说就是又一次被点悟。”
我问“什么是真理?”
车老师说“真理就是活出自我的本色。”我问“那就是说绝大多数人的一生是在面具中活着的一生?这面具是自己给自己带上的突不破或者不突破?”他说“面具只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我们所依据的准则是不是我们亲自选择的,如果不是,就不在真理状态。完全撕掉面具是不太可能的,完全的真理状态也是不可能的,然而重要的是要有真理意识,保持省察,就离真理不远,就能临本源而居。所以,为道日损,但又不能完全损干净,故而要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无,就是彻底的清澈、豁亮、明白,尽管这永远只是朝向。”
我说,“谢谢车老师的教导!依着老师的指导,我想到新网师的一句行语~做擦亮星星的人。其实我们先把自己擦亮才会闪光,才可能照亮。”
遇到这样的哲学课程老师是我读书学习路上的又一大幸事,我唯有啃、啃、啃地一路前行。不设置终点,只享受攀登路上的酣畅淋漓。
啃读的过程很费劲,但我喜欢这种感觉。我知道“精诚所至”的付出未必导致“金石为开”的结果,但至少我会相信“金石为开”的结果已经出现或者终将出现。即便啃不成个样子,我也比旁人更为找到宽慰自己的理由。
罗素说“理性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存优势,非理性也有同样的甚至更为重要的意义。”在啃读的路上,我的非理性或许比理性占据更重要的位置,那我就让非理性在这里发挥更大的作用吧。不为什么,只为无悔。人们说,童心永驻就是不老。我说激情在学习中常在就是生命的活力。走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