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以吃货为名的寻秦之旅

作者: Ellenview | 来源:发表于2017-12-28 11:24 被阅读0次

前言

对于西安的最初印象便是那里的美食

肉夹馍,麻酱凉皮,羊肉泡馍,黄柿子饼,玫瑰镜糕,泡馍牛肉小炒

琳琅满目,流满了一页的哈喇子水

在去之前,吸引我们的是舌尖上的美味

在到达之后,震撼我们的是历史的厚重

给我一日还你千年

也许是天公不作美,就在我们到达西安的前一天,西安进入了酷暑模式,连续的38度高温,烤的我们就只差点孜然了。为了应对高温我们将行程更改为室内游览,去博物馆蹭空调。事实证明这个绝对是个英明的决策。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这次旅行中最为闪耀的一颗星。它详细的展示了在这个千年古都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浓郁的历史积淀仿佛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带你穿梭于其中。你会惊讶于前人的智慧,别致的匠心,考究的设计。

博物馆是每个城市文化的浓缩体验,如果你的时间有限,不如来博物馆逛逛。它会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这个城市的文化有个概略性了解。那是一个时间轴上的横向延伸,涉古及今的统揽性概述,浏览全局的宏观展望。

在我们的印象中非周末的出行,应该算是淡季出行,可是博物馆前的长龙似的队伍,完全刷新了我的看法。惯性思维害死人,傻乎乎的我们还随着长龙默默地排着队,经过10分钟的沉默等候后,忽然惊醒我们可是在网上预约过票的。经过询问博物馆的服务人员才发现原来还有个网络预约换票处,位置在长龙的里面。也许是因为人海长龙的过于震撼,大家都忽略了里面的那个角落。

每次到不同的地方旅行,总是会因为一些不熟悉和不了解,做出一些呆傻之事,犯傻,走错路,坐错车,被坑被骗。也许正是因为这些不完美不称意,留下了缺憾,我们才会更加期许下一次的美满行程。

网络预约口的队伍明显要短很多,只有一个手都数的过来的人,瞬间我们的进度一下子从1%升到了20%,进展迅速。凭网络订购单的订单号以及本人身份证直接在窗口换票,门票的背面是整个博物馆的布局图。

解决门票问题之后,就轮到我们的五脏庙问题了。人是铁,饭是钢,吃饱饭才能好好干活。

西安的旅游已经发展的很成熟了,不仅交通方便,而且餐饮配套也很完善。在博物馆的对街有很多小食店,大家可以自凭口味选择。

蒸饺 酸辣粉

我们点了蒸饺,酸辣粉,一大早吃这个好像有点重口味。

同伴小姐妹说一大早的吃的这么刺激,合适吗?

事实证明她是对的。

蒸饺★★★

味道无功无过,相对于我们南方的饺子,皮略厚。

肉馅新鲜,和酸辣粉相比味道清淡,不油腻,配一碗白粥小菜更好。

酸辣粉★★

它的味道和它的卖相完全的步调一致,重咸重辣,绝对是重口味家族的一员。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亮点,细粉很有韧性,吃起来还是很Q弹。

它那酸爽的口感让我放弃了解决它的念头。

选择小吃还是先问下自己的味蕾比较好,他人口中的山珍海味未必是你心中的佳肴。

吃饱喝足后,我们开始了今天的重头戏,博物馆参观。

陕西博物馆分三个展厅,七个单元,集中展示了陕西古代文明孕育、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对中华文明的奉献。对于古迹的游览,都是三分看,七分听。每一个展品背后的故事能让那个展品在我们眼前的形象更加饱满起来。

本来是想蹭听的,后来发现原来上有对策下有政策,为了减少蹭听的可能性。现在的人工讲解都是通过耳麦和耳机,这样不仅每个付费的游客可以听得清楚,还可以降低蹭听率。我们人员稀少若是请人工讲解明显性价比太低,只能人手租一个自动解说仪,30元租金,200押金。工作人员会很热心地和你解说如何使用。

租好讲解仪,带好耳机出发。

前奏

从一早入门的人头攒动,我们就已经想象到博物馆里面参观的画面了。

果然不出所料,都是人挨着人,寸步难移的情形。

建议下次可以逆旅行团的常规游览方式,从二楼开始看起。错峰而行,会有不错的效果。

若要讲历史,自然要讲讲这里的老祖先。

描述我们是从哪里来的,然后如何发展到后来的辉煌。这些常识性的科普,只是博物馆中文化隗宝的冰山一角。工作人员说一些珍品是分开展览的,集中在珍宝馆中展示,而且购买了珍宝馆的门票就可以直接入园不用排队。时间比较紧凑的小伙伴也可以选择这种比较快捷的方式。

这是一个蓝田人头骨的复原人像,它的意义就和河姆渡人对江浙一带的影响一样。

所以第一单元的游览我们是采用了快进的方式,或者说我们更加期待的是文明辉煌时代的展品。

蓝田人头骨

看到图片上面的耳机模式了吗?

只要在讲解仪上输入蓝色小立牌上的数字,讲解仪就会自动开始讲解。

相对于人工讲解来说,讲解仪的讲解比较教科书化,生动性和趣味性不够。

一楼的展厅挤满了各种旅行团简直是初步难行,我们在拥挤的人群中好不容易见缝插针的拍了几张后赶紧闪人。若是不想被挤到还是错峰而行吧!那个拥挤程度堪比春运啊!

青铜时代的部分展品,这一单元也是走马观花的快进方式。

鸟盖瓠壶

其貌不扬的国家一级文物----鸟盖瓠壶(祀天酒器)

这件战国时期的青铜酒壶,是国家一级文物。壶盖为一只鸟的形状,壶腹呈瓠瓜形,所以称之为鸟盖瓠壶。鸟盖处有环扣,可以自由开合。壶颈部至腹部装饰有精美的两道宽带纹和六道蟠虺纹。壶盖上的鸟尾与壶把手用链环相连接,链分四节,每节链环均饰有头朝上,尾部卷成圆环形的蛇纹。鸟盖瓠壶是文物工作者在陕西绥德县废品收购站中偶然发现的,当时它已身首异处、面目不清,经专家鉴定得知是一件战国青铜器,这才使其幸免溶于炼炉之中。

史书记载,瓠壶为“尚礼”之用,装的酒称之为“玄酒”。因此有学者认为壶盖上鸟的形状,与我国天文典籍中所著录的“瓠瓜星”和“天鸡星”可能有一定的联系,盖上的鸟首可能表现的就是天鸡。所以这件鸟盖瓠壶应是战国时期一件与祀天有关的重要酒器。

四足调色器

四足调色器的造型独特,方形的身体由四个桶状器组成,出土时桶形器中残留有矿物质粉末,推测它是用来调制颜料的器物。从同出的其它青铜器上的铭文可知,这些器物属于贵族史官毕公高的下属,一位叫“迹”的人。这件器物为我们了解西周时期史官书写工具的种类提供很大帮助。

不管人潮有多汹涌,每次遇到钱币展示还是会忍不住拍一张,希望给自己带来财运。

哈哈,财迷属性暴露无遗。

惊艳

兵马俑是西安不得不提的一大特色,世界级的遗迹。

仅仅这几平方米的展示,就绝对令人惊叹。

在这方阵后面的是一面百人像墙,数千万记的兵俑没有一个是表情相同的。

在来之前有伙伴逗趣道,让我帮忙带一个项少龙回来!

好吧,姐的眼力不好,你们喜欢哪个项少龙,自己打包带走。

兵马俑

展台中间展示的是一个方阵,方阵中的兵俑按照他们在军中不同的职位,依次排列,配以不同的服饰和发冠。

箕踞姿俑,双腿前伸坐在地上,掌心向上左手微握、右手掌心向下握拳,其神态安详、面容平和。

箕踞姿俑

在这里蹭听到一个野导讲解,他说箕踞姿俑是军队中等级最低的一种。

从兵俑的姿势来判断等级高低,传说古时候的人没有underwear,只有开裆裤。

所以这种坐姿来看是很不文明的,军衔高的人是不会做这种姿势的。

这个兵俑的名字忘记了,我自己给它取名为“监督俑”,他的站姿和神态来看很像大型劳动活动中的监工,审视着整个区域,观察着每个人的举动。

关于兵马俑更加详细的了解和参观还是留给秦始王兵马俑这个景点去细细揣摩吧!这里就不剧透了。

若是你时间有限,只有够在市区里游览的时间,那么来博物馆就够了。

虽然在博物馆里无法感受兵马俑那壮观的气势,但若是想整体了解下其中的几个重要的兵俑的话,就博物馆里看看也足够了。


二楼主要展示的是汉,唐文明。

和秦朝一样,汉唐也有自己特色的兵俑。

从兵俑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看出各朝帝王的不同野心。

秦兵俑高大壮观示人,按照真人比例的秦俑给人一种奔放雄浑的力量美,正如秦始王一霸天下的雄心。

汉兵马俑它不注重人物线条的比例是否准确,而侧重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而唐兵马俑和汉兵马俑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色彩和体态了吧。唐代以肥为美,而这种风俗和文化也影响到了兵马俑的体态,一个个微胖身形的兵俑和汉代纤细修长的兵俑形成了鲜明对比。

作为视觉系,盛唐的浓郁色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有一种说辞叫做“唐三彩”,果然不负盛名。

三彩马

非常有名的三花三彩马,很早以前我家也有一个,摆在家中作为装饰,在这里看到还是挺亲切的。

看了几个小时的历史,聊了不同的文化,巨大的信息量如同一窝蜂的涌入脑中。

这时候就需要八卦和小故事来缓和下严肃而厚重的历史带来的沉重感。

国民岳父的印章

这颗看似普通的印章,可来头不小啊!它是俗称“中国古代第一老丈人”独孤信的公文印章。

独孤信不仅自身战功赫赫,他的女儿也很有名。他有7个女儿,其中大女儿嫁给了北周的明帝,成为周明敬后;七女儿嫁给了隋开国皇帝杨坚,是历史上以嫉妒著称的隋文献后;四女儿嫁给了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父亲。因此他作了连续三个朝代的国丈或太上国丈。不过正因为有此渊源,所以隋唐两代最高统治者身上都流淌有少数民族的血液,因此大唐盛世吸纳各方精髓、接受异族文化就没有太多的心理障碍,这也成为隋唐两代社会开放、民族平等的前提之一。

这枚印章是由26个大小不一的正方形和三角形组成的多面体,其中14个正方形印面上刻着规范的楷书阴文。使得这位身兼数职的独孤信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这颗设计精巧的印章,在我们这些游客的眼里,它的实用性被它的八卦性所掩盖,大家七嘴八舌的都在议论的是如何像国民老丈人学习培养一个能钓到金龟婿的子女。

看完了国民老丈人的印章后,就被边上这个亮闪闪的大金碗闪瞎了眼。

这个唐代的大金碗可是国宝级文物,学名是唐鸳鸯莲瓣纹金碗。

碗身满饰珍珠地纹,腹部捶出双层仰莲瓣,上层莲瓣中分别錾鸳鸯、鹦鹉、鸿雁、鹳翎、鹿、狐、獐、兔、鸭等珍禽异兽;下层莲瓣内刻忍冬花草。碗内底刻宝相花。圈足饰方胜纹一周,内刻飞鸟一只及流云数朵,底沿以小联珠缀成。

其对西方金银器造型的借鉴和改造也体现了唐代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唐人的创新精神。

彩绘生肖陶俑是十二个生肖保护神身穿汉服做作揖状保佑着帝王。

看到自己的保佑生肖像,怎么能不拍照留念呢!

希望我的生肖神能保佑我身体健康,财源滚滚。O(∩_∩)O哈哈~

比如像这样坐拥金饼的感觉真是棒棒哒!

抱完金饼后乐得屁颠屁颠的乱逛,遇见了气势恢宏的子长钟石窟。

慈祥庄严的俯视着我们,莫名的有一种威严感。

仿佛在和我说:勿要贪

作为一个非佛教信徒,面对此等壮观场面也不禁赞叹。

瘦骨嶙峋的是大弟子迦叶,将艰难的苦行生涯表现得淋漓尽致。

面相清秀的是二弟子阿难,双手合十作祈祷状。

石柱四周刻满了数层浮雕,在岁月的风蚀下已经开始斑驳,很多佛像的面部已经模糊不清了。

从现有残迹的COPY本里,仍然能看出当时工匠的精湛技艺。

巨大的浮雕佛像数量,让人惊叹于信仰的力量,这需要有多大的信念支持才能完成的一个浩大工程啊!

以吃为名,以食为止

整整3个小时的博物馆之旅,将我原本就不多的脑细胞消耗殆尽。

此时唯有美食才能补充我已经逝去的能量。

回酒店稍作休整后,我们杀向了回民街,传说中的西安美食圣地。

刚靠近回民街就能感受到强烈的烟火味,满满的羊肉串的烧烤香。

羊肉串哪里吃不到啊,有必要来这里吃吗?

那你就错了,回民街的羊肉特别的不同,非常的鲜嫩,重点是一点都不腥气。

看那些羊肉用比我手指还粗的树枝穿起来,粗狂大气,很符合少数名族不羁的作风。

光顾着吃了,忘记拍照留念了。

来西安有两种美食不容错过,羊肉泡馍和肉夹馍。

网红“老米家泡馍”果然不错,要去西羊市的那家老店。

它家只卖两种吃食,一个是泡馍,一个是泡馍小炒。

泡馍分普通膜和优质膜,当然选优质膜拉!

选购方式比较特别,在柜台买好单后,服务员会给你一个大碗2个膜+泡馍小牌(方便厨师辨认是要加什么料)。泡馍需要自己手掰成小块后,在通知服务员拿去厨房制作。泡馍掰的越小越好,越小越入味。

这是我们两人掰的膜是不是很粗犷,很接地气哈!

加工完成后的羊肉泡馍,外加配菜小糖蒜。

老米家的泡馍,汤汁鲜美,肉酥而不烂,肥而不腻,即使是没有牙的老人也能尽情享用。

西北人的爽气也体现在菜量上,我们两人吃一碗泡馍都才吃了一半。

若想要多留些空间品尝美食街上的其他美食,建议酌量而行。

一碗泡馍就将我们两个人的胃都撑爆了,后面只有看的份。

Biángbiáng面,它们也叫裤带面,回民街上有好多家买此面的摊位,吃不下看看制作工艺也不错。

回民街上的小零食也特别的实诚,吃一个不饿,吃两个保撑。

这个黄柿子饼也是,别看他身材小小,可是热量和抗饥饿程度完全不亚于泡馍。

我们选了一个低糖红豆馅的黄柿子饼,口感很香糯,绵软有嚼劲,味道清爽,不甜腻。

反正除了老米家泡馍外,它是第二个推荐。

两个重量级面食入肚后,已经完全走不动了,打道回府消食去。

再见了,西安。

相关文章

  • 一场以吃货为名的寻秦之旅

    前言 对于西安的最初印象便是那里的美食 肉夹馍,麻酱凉皮,羊肉泡馍,黄柿子饼,玫瑰镜糕,泡馍牛肉小炒 琳琅满目,流...

  • 以吃为名----古城西安之旅

    今年的五一三天小长假,和王先生开启了以吃为名的小旅途,奔赴古城西安。利用十一加班的时间,回忆之前旅途的欢乐“...

  • 吃货

    吃货的最终 要么肆无忌惮的张扬 要么填充内心的孤寂 以吃为名 挥洒空寂 落下的只是一个伪定义

  • 一场吃货之旅

    “吃在广州,厨在顺德”,早有耳闻顺德美食,却从未到顺德品尝当地美食,终于昨天迈开腿,早晨从深圳出发,开启三天三夜的...

  • 每个周末都想逛不一样的咖啡馆?跟着这张list就够了!

    为了寻找全世界的好咖啡,企鹅咖啡组自去年起便踏上了以“咖啡为名”的寻豆之旅: 除了上海、北京、广州,我们还去了香港...

  • 山城重庆之闲散

    吃货寻寻觅觅,吃货好好看看; 吃货走走停停,吃货吃吃喝喝; 吃货吵吵闹闹,吃货开开心心。 吃货的探索之旅 山城的白...

  • 吃货之旅

    吃货之旅 简易版 二两桂林米粉 超级便宜!5块钱 特色菜 竹筒鸡 传说中的 螺蛳粉 传说中的竹筒饭 田螺酿 水果...

  • “吃货”之旅

    文/辛超凡 大多数情侣在结婚之后,也许都会进行一段“蜜月”旅行,而我和阿鑫在四年前的十月一小长假期间,回老家办完婚...

  • 吃货之旅🎸

    25周岁的生日:D与清明小长假连在了一起,不能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和我的损友开启了延吉的3天2夜吃货...

  • 阿里向北,特别之旅

    阿里向北,是寻湖之旅, 是寻山之旅,是寻历史之旅…… 不管哪一种,都是一场特别之旅。 阿里在哪里? 西藏以西, 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场以吃货为名的寻秦之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mjmgxtx.html